本报记者 刘旺 北京报道
“AI能解决一道题的知识点,但看不见孩子‘想不想表达’的欲望。”近日,在由中国经营报社与天立国际主办的“AI赋能教育:探索转型升级与应用实践的新路径”研讨会上,天立教育集团立达课程研究院院长肖昀芸以“实验家长”与教育实践者的双重身份,指出了当前AI教育应用的局限性。
她强调,AI虽能优化“点状学习”,但学校更应关注学生“连续性成长”。肖昀芸坦言,自己曾尝试让10岁的女儿通过AI自学,却在与AI的对话中陷入困惑。“我搜索AI‘怎样让孩子使用AI自学’,结果却发现研究论文表示14岁前慎用。”她引用研究数据称,低龄儿童过度依赖AI可能导致“学习效能感下降”,“越用越觉得自己不行”。
这一发现促使肖昀芸重新思考教育本质:“天立是一所全日制学校,我们要育人。AI能批改作文的标点错误,但读不懂孩子文字背后的情感需求。”
面对AI的“点状支持”特性,肖昀芸阐释了天立教育的破局之道——依托国家“五育并举”框架,创新提出“六立一达”育人目标(立身、立心、立德、立学、立行、立异、达人)。她特别强调“立异创新”与“达人社会贡献”两项核心:“我们要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的人,这需要社群互动与情感支撑,而不仅是教授知识和技能。”
为将理念落地,天立开发了“个性化电子档案”,将学生跳绳次数、学科成绩等零散数据,整合为连续性成长轨迹。“过去家长只能看到期末分数,现在能观察孩子‘如何从跌倒到奔跑’。”肖昀芸以档案中的真实案例说明,“一个数学成绩波动的孩子,档案显示他同时在科创比赛中培养出韧性——这才是完整的成长故事。”
肖昀芸表示,AI要赋能给我们的教育场景和个性化需求,除了在点状上要解决问题之外,更重要的还是要和我们的老师,和使用AI的人紧密结合在一起,二者应该是互补的状态。一方面在知识上是点状的,另外一方面在情感上和社交上,全面地给到孩子一个好的环境,从而为我们国家培养未来所需要的人才。
(编辑:于海霞 审核:孙吉正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