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锋刃划开木纤维的肌理,刻痕便不再只是物理的凹陷,而成为精神的浮雕。4月1日,《刻意》刘春杰木刻原板艺术展于上海静安雕塑公园艺术中心开幕。
刘春杰,当代知名版画艺术家,创作木刻版画四十余年,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央美术学院国际版画研究院副院长、南京书画院院长、金陵美术馆馆长等。作为中国当代版画领域的领军人物,刘春杰以刀为笔、以木为纸,其作品以粗犷中见精微的独特风格闻名。
展览以“刻意”为题,既指向木刻创作中“以刀刻意”的物理痕迹,亦隐喻艺术家对艺术本质的执着求索——每一道刀痕的深浅、每一处肌理的虚实,皆凝结着对生命感知的人生领悟。
展览现场 李君娜摄
展览突破传统版画展模式,首度以“木刻原板”为展品,完整呈现艺术家刘春杰四十余年的创作母本真迹,带领观众直抵艺术创作的“第一现场”。原板上深浅不一的刻痕,比完美的版画印刷品更接近真实。木刻原板不仅是版画的“生产工具”,更是承载着艺术生命活力的本体,将视线引向创作的过程性与精神性,这也是本次展览策展人和艺术家想带给大家更深层次的思考。
策展人黄彩娣说:“展览以原版为绝对主角,让创作过程中的偶然肌理与刻意经营都纤毫毕现,这种对创作现场的还原,恰是对‘版画即过程’本质的回归。当复制版画与原初刻板并置,艺术的神秘面纱被悄然揭开,观众得以在木香氤氲中重识版画艺术的温度与呼吸。”
展览现场
B1层展厅主要展示了“北大荒”系列作品,“北大荒”极具鲜明的时代印记,是艺术家的第一个精神源泉,也是艺术家最早期的系列作品。“我出生在六十年代的北大荒。1985年,我荣幸地参加了北大荒版画创作班学习,常常琢磨怎么画得和别人的作品不一样。研究老师的早期作品发现他们都是豪迈风格,作品内容多是农业生产场景。”刘春杰说,“于是我就画生产以后的生活家园。他们严谨,我就松弛,他们的造型写实,那我就画得像儿童一般。”
他创作了几十幅童趣的,充满希望的田园生活作品,天真、浪漫、祥和、甜美、温暖,抒情而热烈。作品里梦境一样的金色背景是对往日的怀想。悠然的长裙和发辫、自由地奔走着猪和羊、会笑的稚嫩的向日葵、少年老成的丹顶鹤、无人惊扰的小蝌蚪和鱼、木头屋子和远处的山……所有这一切都被晚风吹动着,轻轻地吹动着,甜美得如此平静,纯净得如此有力。
展览现场
B2层展厅主要展示了“私想鲁迅”系列和“山舞银河”系列作品。鲁迅是艺术家又一个精神源泉,木刻画面穿插着与他的对话,以当代刀法重构文化图腾——木纹的肌理与鲁迅形象的碎片相互咬合,刻刀在推翻与重建之间,完成对精神偶像的尊敬与重塑,65块原板组成的整面鲁迅墙,彰显着精神的力量,与鲁迅的《呐喊》共鸣。
刘春杰说:“有关鲁迅的美术作品不计其数,刻画他的版画数以万计。然而,尚没有版画家用木刻与文字结合的方式来刻画他的一生,这对于我是一个机遇。”刘春杰刻画的鲁迅,融入时代年轮,重构一个走下神坛的“人”,让他回到街坊邻居中,成为日常。“鲁迅用黑色的眼睛关注现实,直面黑暗,启蒙大众,他不屈服而希望在废墟中构筑理想,在没有出路中寻找未来。我则用大块黑白表现他,塑造嬉笑怒骂,虚无和积极的无数鲁迅新形象。木刻画面穿插与他的对话,让文字成为结构,丰富黑白灰构成,用尖锐的刻刀冲破稳定的秩序,奔放随性的刀痕充满激情,与鲁迅的《呐喊》共鸣。”
“山舞银蛇”系列则用直线或曲线编织而成的抽象画面,更像是一个个迷离的文学故事,在作品的底层里隐约出现的人物情境,阐述了真实的社会现象,包含了与社会现实共处的愿望,那些看似没有规律边走边绕的线条,在现实意味的沉重外划上轻盈的一刀。
展览现场
展厅入口处“木刻基因”虚拟现实装置,将刻刀的力度轨迹转化为可穿梭的星际隧道,让人不知不觉走入“刻意”的空间。5件鲁迅“燃烧”木刻数字艺术作品位于展厅中庭,让传统刀痕在数据流中涅槃。
展览现场,百余幅木刻原板与数字艺术、虚拟现实同场共振,这场展览既是中国版画四十年现代转型的初步探索,亦是对艺术本真的深度思考。“作为中国版画现代转型的参与者,刘春杰始终保持着冲破桎梏的锐气,他的刻刀游走于具象与抽象之间,将传统版画的‘刀味’与‘木味’进行淬炼和升华。”黄彩娣评价,“他用四十年光阴,在木板深处开凿出一条贯通传统与当代的隧道,让中国版画既有手工时代的温度,又焕发出观念艺术的锋芒。”
展览由上海市静安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主办、上海市静安区绿化管理中心、静安雕塑公园管理有限公司承办、上海市静安黄彩娣绿化艺术发展创新工作室策划,展览得到上海市静安区文化和旅游局支持,展期将持续至6月2日。
原标题:《刘春杰:以刀为笔、以木为纸,“木刻原板”直抵艺术创作的“第一现场”》
题图来源:主办方提供 图片来源:除标注外,主办方提供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李君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