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中评特约评论员 章平周(资深时评员)
近日,多地网友控诉线上预订酒店遭遇“照骗”事件:有人花千元预订海景房,推门发现内部照片竟全是渲染图;预订大床房,进门发现“这床还没我家沙发大”……更离谱的是,有消费者要求退房竟被索要违约金,关于“酒店房型不符退房却被收取80%违约金”的新闻,还登上了热搜。(4月13日《法治日报》)
在某社交APP上搜索“酒店照片与实物不符”,网友的吐槽很多。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当下,线上预订酒店已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方式。线上平台展示的图片、文字等信息,几乎是消费者预订酒店的唯一参考。然而,许多消费者在满怀期待地入住后,却发现酒店与预订平台上展示的华丽图片和诱人描述大相径庭,这种现象被戏称为酒店“照骗”或“货不对板”。
宣传图片显示房间干净整洁,实际入住时却发现房间狭小、设施陈旧、卫生条件差;酒店标注床宽1.5米,实际测量只有1.08米;入住后发现现实与图片大相径庭,所谓的房间内部照片竟全是渲染图……酒店“照骗”让游客大呼上当。
酒店“照骗”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主要原因在于违法成本低。我国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电子商务法等均明令禁止虚假宣传,但在具体案件中,消费者不仅需要证明酒店宣传图片与实际环境存在显著差异,还需证明这种差异直接导致自己决策错误。这一过程往往涉及专业鉴定,无形中增加了消费者维权难度。再加上多数消费者异地旅游时遭遇“照骗”,考虑到时间、精力等成本,大多只能选择忍气吞声。这就使得一些不良商家有恃无恐,肆意通过“照骗”手段误导消费者。
酒店“照骗”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等合法权益,让消费者花了冤枉钱,还影响了旅游出行的心情。从更大层面看,这种行为破坏了市场秩序,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竞争,那些诚信经营、如实展示酒店情况的商家,可能因为不擅长过度营销而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而靠“照骗”吸引顾客的不良商家却能获利,长此以往,会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局面,阻碍整个酒店行业的健康发展。
对于酒店来说,若故意以虚假宣传的方式诱导消费者下单,就构成了欺诈行为,除了应退还消费者房费外,还可能要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规定,承担惩罚性赔偿责任。
对于平台来说,虽非房源信息的直接提供者,消费者依赖平台获取酒店信息并完成预订,平台就有责任对入驻的酒店商家进行严格审核与有效监管。平台要对商家上传的图片、文字介绍等信息进行甄别,防止过度修图、虚假描述等情况出现;要规范各类标识,避免因标识不清误导消费者;还要畅通消费者投诉渠道,及时处理消费者关于酒店“照骗”的投诉。若平台未尽到这些责任,致使消费者权益受损,就应依法承担相应的赔偿等法律后果。比如,北京互联网法院公布的一起典型案例中,消费者因在线预订的酒店宣传页面涉嫌欺诈,将平台起诉至法院。法院最终判决认为,平台标注五颗星图形的行为足以误导消费者,构成欺诈,尽管消费者已实际入住且未提交损失证据,法院仍对消费者要求平台支付三倍赔偿金的诉请予以支持。
在文旅消费越来越火的当下,良好的消费环境,是游客“一部手机走天下”底气所在,也是文旅经济持续繁荣的基础。
遏制酒店“照骗”现象,商家与平台的责任“一个都不能少”。商家要坚守诚信经营底线,而不是靠“照骗”等不正当手段牟利;平台要切实履行好审核、监管等职责,为消费者营造一个真实、可靠的酒店预订环境。与此同时,监管部门也要加大对酒店行业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降低消费者维权门槛与成本,多方合力,共同维护健康有序的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合报皖中评融媒体工作室 出品
投稿邮箱:zhufy@hf365.com,59454423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