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尹丽梅 张硕 北京报道
在2025赛季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F1)中国大奖赛落幕不久,F1主席兼CEO斯蒂法诺·多梅尼卡利(Stefano Domenicali),这位身上有着很多光环的传奇人物接受了《中国经营报》记者的专访。
多梅尼卡利从2021年1月1日起开始担任F1主席兼CEO。上个月中旬,多梅尼卡利迎来了一则好消息,他被任命继续担任F1总裁兼CEO,新的任期将延续到2029年。
多梅尼卡利在赛车圈被称为“多叔”,他履历丰富,曾在2016—2020年任兰博基尼CEO兼主席。在更早前的2008—2014年,多梅尼卡利的身份是F1法拉利车队的领队及主席。此外,他还曾在奥迪公司任过职。
过去这几年,凭借深厚的技术背景和精湛的管理能力,多梅尼卡利带领F1实现数字化转型、全球扩张与可持续发展。在其领导下,F1不断突破传统,通过创新传播、跨界合作等举措,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国际体育界的领先地位。与此同时,F1这项顶级赛车运动在全球获得的关注度实现了强劲增长,包括参赛车队在内的相关利益者的财务状况亦得到明显改善。
中国在F1全球战略中“不可或缺”
《中国经营报》:2025年F1大奖赛迎来75周年,与往年相比,2025年新赛季有哪些特点?
多梅尼卡利:F1本质上一直是一项体育运动,这一点永远不会改变,我们所改变的是与粉丝沟通的方式。以前,我们仅在每周日或在我们全年24场赛事活动举行期间与粉丝进行互动,现在我们正在把它打造成在全年365天中都有存在感的一项体育运动。
我们通过在全新场景中讲述那些精彩出奇的故事来实现这一目标,并确保为每一类人群都提供高质量的内容,无论是在已经拥有9700万粉丝的官方社交媒体平台上,还是通过与广播合作伙伴进行紧密合作来实现。我们会不断丰富国际频道的内容,或是借助F1 TV Premium以及其他新产品,让喜欢F1赛事的粉丝能享受到个性化的观看体验。
我们在泛娱乐化战略版图持续开拓创新场域,本年度将推出两大重量级影视项目:由Apple原创电影部门打造的《F1》电影将于年内在全球上映,同时聚焦F1学院赛事的Netflix/Hello Sunshine联合制作纪录片系列也将同步登陆流媒体平台。
在商业生态构建方面,我们与LVMH集团的战略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吸引其旗下酩悦轩尼诗(Moët Hennessy)、泰格豪雅(TAG Heuer)及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等殿堂级奢侈品牌加入赛事合作伙伴矩阵。此次合作通过资源双向赋能,一方面将LVMH旗下品牌的高净值客群精准导入赛事生态体系,另一方面依托F1赛事覆盖195个国家的全球传播平台与庞大的忠实粉丝群体,在商业价值与品牌价值上实现双方的合作共赢。
《中国经营报》:你如何评估F1中国大奖赛及中国市场在F1全球版图中的战略地位?未来3年内,在中国有增加更多赛事或加大本土化投资的计划吗?
多梅尼卡利:我们非常高兴本赛季再次回到上海,F1中国大奖赛的现场氛围令人难以置信。今年,F1中国大奖赛的门票很快售罄,共有22万名观众到场观看,较2024年的20万观众实现同比10%的显著增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F1学院赛事首度在华落地,本土新锐车手师炜的赛道首秀更引发全网热议,为赛事注入了鲜活的本土化基因。
F1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国粉丝和观众。在过去12个月内,我们在中国的核心粉丝基数已突破2亿大关,实现39%的惊人增速。与此同时,F1在中国本地的官方社交媒体矩阵新增了超100万名新粉丝。这些数据证明中国已成为我们全球战略布局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市场。
基于当前的增长曲线,我们已与赛事运营方久事体育(Juss Sports)密切合作,制定了在3年内吸引100万现场观众的发展蓝图。
《中国经营报》:2026年,F1动力单元规则即将迎来重大调整,电气化水平和可持续燃料的使用将成为核心关注点。这是否意味着F1将从“燃料时代”彻底转向“新能源时代”?F1如何在技术可持续性与赛事观赏性之间找到平衡?
多梅尼卡利:作为全球顶级汽车赛事IP与现代化企业实体,可持续性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我们构建了竞技价值与环保责任并重的双重治理体系。基于此,我们正稳步推进203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的战略目标,通过赛事能源体系革新(全面应用可再生及低碳能源)与全球航空运输网络绿色转型(大规模采用可持续航空燃料)两大战略支柱形成双轮驱动。目前,我们已在F2/F3赛事中成功应用100%先进可持续燃料。在确保赛事竞技水平的前提下,该项技术将于2026赛季全面导入F1赛事体系。
希望未来能看到更多中国车手
《中国经营报》:数据显示,F1中国大奖赛超过65%的观众年龄低于35岁,同时在过去5年中女性观众的比例翻了一番。F1采取了哪些创新策略来吸引非传统赛车运动群体?未来是否会利用电竞、短视频等新兴媒体形式与观众进行互动?
多梅尼卡利:目前全球F1粉丝已超过8.2亿,并且还在持续增长;在过去5年里,35岁以下粉丝以及女性粉丝群体的增长率均超过50%,这一现象令人振奋。F1正在不断寻找新的机遇与渠道,通过电视、影院和社交媒体等多种方式与粉丝进行互动。同时,F1 Fantasy项目也使得我们与庞大的游戏社区互动成为可能,并通过与LVMH、LEGO、Mattel、PUMA和KitKat等品牌的合作,以一种既有趣又吸引人的方式触及新的受众。我们深知在争夺粉丝注意力方面存在激烈竞争,因此我们将继续创新,去探索如何更好地为粉丝呈现更多的精彩内容。
《中国经营报》:近年来,奢侈品牌以及中国科技公司已成为F1的重要赞助商。你如何看待赛车运动经济与中国商业界的融合?F1是否考虑向中国投资者开放更多车队股权或知识产权合作机会?
多梅尼卡利:F1作为辐射全球的顶级体育IP,具有不可替代的商业赋能价值,我们的合作伙伴们也看到了F1巨大的影响力与潜力。全球各地的品牌都可以通过多种合作形式参与进来,我们也敞开怀抱欢迎全球各地品牌来与我们进行合作。
当前中国商业力量已在F1生态体系实现全方位渗透:联想作为F1全球顶级合作伙伴驱动赛事进行数字化转型;OKX以迈凯伦车队官方合作伙伴身份深耕技术创新;Gate.io通过与红牛车队拓展数字生态边界;商汤科技(Sensetime)与索伯车队在AI人工智能领域的合作;币安作为Alpine车队技术合作伙伴推动区块链应用落地;TikTok与阿斯顿·马丁联合打造的社交传播范式更开创了品牌年轻化新路径。
《中国经营报》:在周冠宇之后,你认为中国何时会出现第二位正式的F1车手?F1是否正在考虑建立中国F1车队或通过“青少年车手培养计划”系统性支持亚洲新秀?
多梅尼卡利:F1是一项真正全球化的运动,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虽然顶尖名额仅有20个,但我们已见证了来自12个不同国籍车手的精彩表现。去年周冠宇的出色表现令人惊叹,他也因此成为许多中国年轻人的榜样,他目前依旧隶属于法拉利车队,我们为他的存在感到自豪。
我们始终致力于通过F1学院外卡等项目发掘和培养新的国家和地区的人才,从而让本土优秀的新秀有机会进入这项运动。我们当然希望未来能看到更多中国车手,同时也鼓励年轻人关注赛事中其他职位,并以F1所要求的激情和决心去追求梦想。
“粉丝是F1的灵魂”
《中国经营报》:《Drive to Survive》纪录片帮助F1打入主流娱乐圈,但其采用的商业化叙事策略也引发争议。你是否认为商业化的叙事会淡化纯粹竞技赛车的核心精神?究竟是什么让F1真正具有“无可替代性”?
多梅尼卡利:《Drive to Survive》取得了巨大成功,前六季全球累计观看量突破8亿次,催生出了新一批Z世代观赛群体。《Drive to Survive》节目的核心始终是赛车本身。正如观众在第七季中所看到的,所有故事都真实反映了F1赛事的戏剧性与澎湃的激情。
《中国经营报》:如果让你用三个关键词来定义2025—2030年的F1,你会选哪些词?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F1如何定位自身在全球体育产业中的位置?
多梅尼卡利:今年注定将成为一个激动人心的年份,我们已拥有许多令人难忘的故事:例如刘易斯·汉密尔顿转投法拉利、车队迎来6位新秀,以及驾驶员与车队冠军争夺赛的激烈竞争。毫无疑问,这将是一个载入史册的赛季。
随着2026年新规的实施,F1车队将有机会迎难而上,打造出一场场最佳赛车赛事。同时,我们也将见证发动机技术的重大转变,在赛事上采用混合动力系统汽车,这一创新不仅有望惠及整个汽车行业,也将推动公路车型技术的发展。我们将持续努力,力争实现2030年净零排放的目标,并不断推动创新,以确保我们的粉丝能够全年365天感受F1的魅力。
《中国经营报》:如果用一句话来定义你的职业生涯,你会怎么评价?你对未来有何期望?
多梅尼卡利:我非常自豪能执掌F1直到2029年,这对我来说是莫大的荣誉。未来,我将继续带领F1这项运动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不辜负粉丝对于F1所投入的热爱与激情。
《中国经营报》: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描述F1的灵魂,你会用哪一句话?
多梅尼卡利:粉丝是F1的灵魂,也是我们连续75年能够不断“奔驰”的原因所在。
(编辑:张硕 审核:童海华 校对:燕郁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