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笔自然】
【新闻回放】
今年的3月21日,是全球首个“世界冰川日”。联合国大会2022年12月通过决议,宣布2025年为国际冰川保护年,并将2025年起每年的3月21日定为世界冰川日,旨在提高人们对冰川在气候系统和水文循环中重要作用以及冰川快速融化影响的认识。
当天,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发布了中国第三次冰川编目数据:数据显示,2020年前后,中国最新冰川面积约为4.6万平方千米。与第一次冰川编目相比,20世纪60年代至2020年间,我国冰川面积整体减少约26%,约7000条小冰川完全消失。与第二次冰川编目相比,2008年至2020年间,我国冰川面积整体减少约6%……
随着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守护冰川愈发急迫。科学家们都付出了哪些努力?公众应该怎么做?来听听这位科研工作者的分享——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曾分别于2002年、2014年完成了两次中国冰川编目发布。时隔10年,我们又一次完成了重大数据的更新。
冰川是气候变化最敏感的指示器,冰川编目是各种冰川研究工作中都需要用到的一类重要基础数据,通过评估冰川水资源的分布和状态,为自然资源、水利水电等部门在冰川覆盖地区开展相关工作提供重要参考数据。
通过三次冰川编目的对比,我们得以准确揭示冰川水资源的变化,比如,20世纪60年代至2020年,我国冰川面积每十年萎缩4.8%,而2008年到2020年间冰川的萎缩速度增加到每十年5.2%。过去10余年间,我国的冰川在加速萎缩。
引起冰川快速消融的主要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人类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排放的大量污染物落到冰川表面,使冰川表面污化变黑,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大幅增加,也会导致冰川消融速率的增加,引发冰川边缘处的快速退缩。
我们在野外科考中也印证了这一点。在青海阿尼玛卿山,我们已经连续开展了15年的冰川观测。野外工作时,我经常会带着学生和参与冰川编目的科研人员。只有在现场看到冰川的真实容颜,我们才能在遥感影像上准确判断一些地表是不是冰川。
2021年,由于持续性的高温天气,阿尼玛卿山维格勒当雄冰川的部分区域在7月前后短短40天时间里就消融了3.5米,相当于其他年份一整年的消融量。这个数据令人震惊!阿尼玛卿山地区的冰川属于大陆型和海洋型的过渡类型。但这个消融速度已经接近或超过我们在阿拉斯加观测的一条海洋型冰川的消融速度。阿拉斯加的那条冰川因为海拔低、气温高,每年5月至9月期间的消融季节,消融量都在10米左右。
冰川快速消融,短期内人类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看似更多了。例如,发源于喀喇昆仑山脉的叶尔羌河,21世纪以来接近50%的径流来自冰川融水,主要原因是气候变暖导致的冰川快速消融。随着冰川融水的增加,河流径流量增大,给下游的农田灌溉和生活用水提供了更加丰沛的水资源。
然而,冰川融水对河流径流的补给存在“拐点”效应,也就是说,在早期,冰川融水补给量会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而增加,但当冰川面积低于一定阈值后,冰川融水补给量就会逐渐减少。另一方面,冰川是河流的稳定补给源。在夏季有冰川的流域,河流中会一直有流水存在,但没冰川的流域则只能靠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补给。如果冰川持续快速消融,同时在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补给不足的情况下,西部干旱区以冰川融水为主要补给源的河流径流将会减少。随着冰川的完全消失,极端情况下某些河流会在旱季彻底干涸。这对于西部干旱区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将产生巨大影响。例如,在高度依赖祁连山冰雪融水的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可能会加剧用水危机。
据我了解,目前行之有效的冰川保护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人工增雪。如果消融季前的冬春季降雪量充足,消融季初期大量的热量会首先被冰川表面积雪的融化所消耗,冰川冰最迟会到6月才会出现实质性的消融;反之,冬春季节没有降雪的冰川,可能在四五月就已经出现消融。所以,通过用人工干扰方式增加冬春季节的降雪量,不仅可以增加冰川的积累和补给,同时还可以有效推迟冰川开始消融的时间。
另一种方式是通过在冰川表面人工覆盖土工布,我们俗称给冰川“盖被子”。白色的土工布能够大幅度增加反照率,这样就可以通过减少冰川吸收的热量,来降低冰川的消融。但我国冰川的分布区域太大,尤其像新疆和西藏,无论是给冰川“盖被子”还是人工增雪,都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能够覆盖的范围也都相对有限,只能减缓局部地区冰川消融的速率。
不过,我们倒也不必“谈冰川消融而色变”。因为冰川消融除了会给干旱区带来可用水量增加这种正向作用,其本身也并非“不可逆”。近年来,包括青藏高原大部分区域在内的我国西部地区都出现了降水量增加的趋势。未来,随着降水量的增加,冰川补给增多,有些区域的冰川会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快速萎缩趋势有可能会逐渐放缓。
例如,国内外有研究显示,在新疆喀喇昆仑山脉、帕米尔高原和西昆仑山地区,过去几十年由于降水量的增加,这些区域的冰川出现微弱的正平衡,有些冰川的面积甚至出现了扩张。
冰川是地球淡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数十亿人提供饮用水和灌溉水源,还在调节全球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保护冰川,久久为功。我国为应对气候变化做了大量实质性的工作。例如,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转型,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彰显大国担当。
对于公众而言,应从日常生活做起,珍惜每一滴水,保护每一寸水源。同时,积极引导和动员全社会参与绿色发展,推进绿色生活理念进家庭、进社区、进工厂、进农村……推动全民持续提升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自觉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绿色发展的良好氛围。
(本报记者王冰雅、尚杰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