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每个人都拥有了一段网络人生:记录重要时刻的朋友圈,社交平台上保存的图片和视频,与人聊天发出的语音消息……这些都成了人生记录的一部分。长久以来,社会对逝者以社交媒体账号为代表的虚拟遗产缺乏关注,许多人直到亲属去世很长时间后,才想起处理虚拟遗产,却因时过境迁遇到了不少难题。
虚拟遗产带有情感价值
在小红书平台,关于“亲人去世后怎么保留手机号”的帖子已超过了五万条。记者梳理跟帖后发现,遗属对逝者虚拟遗产的诉求主要包括保留通讯录联系方式、留作纪念、继承账号余额等。其中,最容易引发共鸣也较容易被忽视的,就是亲属对虚拟遗产产生的情感需求。
亲人刚离世时,翻阅逝者以往的社交账号,是帮助亲属修复痛苦的方式之一。“每当我思念父亲时,我就会翻阅他的微信,这是我的情感慰藉。”张欣的父亲于2020年离世,她回忆道:“父亲是突然离世的,一开始我很难接受。在他刚去世的那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登录他的微信,慢慢地变成半个月一次、一个月一次……他曾经的聊天记录、语音和朋友圈,我总是看着看着就忍不住流泪。他在网络上留下的痕迹,陪我熬过了那些最难过的日子,直到我能接受他离开的事实。”
赵女士很后悔在父亲去世后匆忙注销了他的手机号,导致后来无法登录父亲的各类社交账号。“即使父亲在社交平台上不活跃,但我还是想留下他曾经的视角和想法。”赵女士说,虽然父亲的账号已经无法登录,但在自己孩子生日当天,赵女士还是会给父亲发微信消息,告诉他外孙又长大了一岁。“给父亲发微信,就好像还能跟父亲交流一样。我希望以这种方式,表达家人对他的思念。可惜手机号注销后,不知道父亲的微信账号还能存在多久,如果可以,真希望能够一直存在。”
“我母亲生前在网络上有社交媒体账号、音乐平台账号和购物平台账号等。当时光沉浸在悲痛中了,导致母亲的手机卡和手机都在葬礼当天销毁了。等我想起这事儿时,已经没有办法登录她的任何账号了。我最想要保存的,就是社交平台上妈妈的照片、朋友圈和她的聊天记录。”苏女士后悔地说。
找回逝者账号手续很繁琐
如今,各类社交账号都与手机号绑定,一旦使用者去世,手机号码被注销,社交媒体账号大概率也会随之消失。手机号的去留,是能否保留逝者社交媒体账号等虚拟遗产的关键。
记者先后致电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人工客服,得到的回答是:可以将逝去亲人的手机号过户到家属名下,办理时需要提供新用户的有效身份证件原件、原号码使用者的死亡证明、户口本或其他法律认可的直系亲属关系证明,并签署业务办理承诺函,过户后就可以持续保留原手机号。能保留逝者手机号,理论上就可以正常登录并继续使用逝者的各类社交媒体账号。
但对于那些已经注销了逝者手机号的亲属来说,想找回去世亲人的社交账号、处理虚拟遗产就并非易事了。今年1月,吴女士在父亲去世后很久,才想起父亲的微信里保存着外地亲属的联系方式,因此她想找回父亲微信里的通讯录。“我在网上查了很久,也没有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我先后向微信客服提供了我父亲的微信号、常登录地点、绑定手机号等信息,请求却多次被打回,要求重新提交资料。”
连续尝试了五六次后,吴女士都只得到了机器人客服机械、雷同的回复,始终无法转到人工客服。吴女士无奈之下投诉了客服,这才和人工客服取得了联系。“通过电话沟通我才知道,遗属只能复制逝者账号的头像、昵称等简单信息,不能登录微信账号获取聊天记录、通讯录等,所以到现在我还是没找回父亲的微信账号,也无法找回通讯录。”吴女士说,她理解平台需要保护用户隐私,但如果遇到亲人猝然离世、没来得及留下遗言的情况,逝者社交账号上的信息亲属就再也不能看到了。
记者通过腾讯客服官方公众号咨询了“亲人去世后微信号怎么找回”的问题,在三次发送咨询请求后,得到了如下回复:“由于账号内涉及个人隐私,若账号使用人不幸去世且账号无法登录,则人工也无法介入处理找回。”
今年年初,赵女士想将父亲去世后留在微信里的零钱提现,但繁琐的流程导致她至今还没把钱取出来。“我打了很多次电话给微信的人工客服,直到选择了英文服务,才终于打通了一次。客服告诉我,除了医院和派出所开具的死亡证明,平台还要我提供开具死亡证明的民警的签名。”赵女士说,这个要求让她很意外,因为时隔已久,当时她也没注意是哪位民警为她办理的手续,只能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去派出所找找看。
赵女士感慨道:“亲人离世,我们情感上无比悲痛,同时还要处理注销户口、银行卡、社保等事务。等想起社交账号的事情时,才发现处理虚拟遗产的步骤更麻烦。”赵女士说,要是自己能提早关注和了解虚拟遗产的处理方法,很多事情就能和线下业务同步办理,会节省不少精力和时间,也能避免一些遗憾。
虚拟遗产继承机制待完善
“每个人都会经历亲人去世,很多人因为事发突然或没有想到,匆忙间把逝者的户口和手机号注销了,然后就再也找不回逝者的社交账号了。真希望哪怕只给我们一次正当登录逝者账号的机会也好!”吴女士说,她希望处理虚拟遗产的相关流程能更完善,比如提供批量保存账号语音和其他亲属联系方式的功能,或者提供保留的选项,将逝者账号转为可以解绑手机、无社交功能、仅遗属可登录的纪念账号,这样不仅可以用合理的方式保存一份回忆,也可以消除很多人对死亡即消失的恐惧。
中华遗嘱库的遗嘱咨询师刘千表示,从咨询遗产处理问题的数量来看,咨询虚拟遗产如何处置的比例还比较低;但近几年咨询这个问题的人数在持续增长,尤其是咨询相关问题的年轻人占比较大。
刘千解释,虚拟遗产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财产属性的虚拟物品,如账户余额、可交易的游戏账号、虚拟货币等,是可以被继承的;另一类是具有人格属性的虚拟遗产,如个人聊天记录、通讯录、图片视频等。许多人都没有注意到,个人开通社交平台账号时,签署了“同意”的《软件许可服务协议》中,往往明文规定了“账号仅限本人使用”,因此如果没有遗嘱或亲属没有原手机号、账户密码时,就很难从平台获得帮助。为此刘千建议:“根据《民法典》规定,数据和网络虚拟财产是公民的合法财产,是可以被继承的。对于虚拟遗产的处理,建议通过遗嘱继承的方式,以减少后期执行的纷争。如果没有遗嘱,处理时手续会非常繁琐,平台可能会以隐私保护为由拒绝移交账户。”
刘千表示,亲人离世后,亲属想保留其社交账号的需求,目前仍存在一定困难。一方面,社会对虚拟遗产的关注度和认知度还不够高,很多人对遗产的认识还停留在固定资产或现金资产上;另一方面,相关政策法规存在一定滞后性。尽管《民法典》规定了遗产的范围包括公民的合法财产,但虚拟财产作为一种新兴财产形态,其法律地位和保护机制尚待完善。因此,在处理虚拟财产继承问题时,需要平衡保护个人隐私和确保财产权益之间的关系。此外,虚拟财产的继承还涉及到技术和安全等方面的问题,比如怎样保护虚拟财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技术和法律层面得到妥善解决。
刘千建议说,对于账户密码、加密电子文件等关键信息,有条件的情况下,亲属可以提前记录并保存;老人也可以通过遗嘱明确列出虚拟财产的处理意愿,如社交账号由谁继承、是否删除账号内的私信内容等以保护个人隐私;对于价值较高的虚拟财产,还可以通过公证固定证据链。有了这些准备,遗属就可以主动与平台沟通,按照平台要求提交相关材料,如死亡证明、遗嘱原件或公证书等,要求平台予以配合。
“目前,有些企业已经有所行动,推动虚拟遗产的处理。比如苹果手机可以设置遗产联系人;微博账号的保护功能则开通了申请端口,账号持有人去世后,指定的继承人可以通过此功能处理账号上的一些事务。”刘千介绍说。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