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贷款 费用 银行 车辆 公司 价格 企业 万元 自己的

精神不灭,他们从未远去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5 07:42:00    

编者按

四月四日,清明。长沙各界开展“清明祭英烈”活动,缅怀英烈、致敬英雄。长沙晚报记者寻访到了多名烈士亲属,他们有的接过了烈士的枪,参军入伍保家卫国;有的继承父亲的职业,成为一名优秀的年轻民警;有的一辈子在平凡岗位和生活中发光发热,以另一种方式坚守父辈用生命捍卫的信仰……倾听英烈与追随者的故事,我们感动之余尤为鼓舞,烈士的精神代代传承,像火种不灭,像红旗高扬,三湘大地上,到处激荡着他们动人的传说。

爷孙三代都是军人,唐兴楚烈士的儿子唐家利说,对父亲的传承就是——

在平凡中活成一道光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广军

烈士名片

唐兴楚,1920年10月出生,1950年3月入伍,志愿军46军136师407团战士,1953年在朝鲜马踏里东山战斗中牺牲。

4月2日,在和《烈士证明书》一起珍藏的一个布袋里,77岁老人唐家利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张泛黄的老照片。照片上,他的父亲唐兴楚和叔叔唐兴巍笔挺站立,定格着年轻的脸庞。

1950年,时年30岁的唐兴楚与16岁的唐兴巍一同入伍。1952年9月赴朝作战,编入志愿军46军136师407团。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第三次进攻中,46军136师为配合金城地区作战,奉命进攻马踏里东山美军阵地,这是志愿军抗美援朝的最后一仗,也就是在这次战斗中,唐兴楚中弹牺牲。

1958年,唐家利从退伍返乡的叔叔唐兴巍口中得知了父亲牺牲的细节:在一次进攻冲锋中,唐兴楚所在连遭遇重大伤亡,唐兴楚因大腿大动脉中弹流血过多牺牲,与他的战友们一起长眠在了朝鲜的土地上。

叔侄俩抱头痛哭。“叔叔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虽然哥哥牺牲了,但他永远活在我们心里。”自此,唐家利心中暗暗下定决心:我是烈士的儿子,要时刻以这个身份要求自己。上学之余,他主动每天给生产队放牛;还多次拒绝烈士子女生活补助,表示希望留给更加困难的同学……因为表现突出,唐家利在高小就加入了共青团。

1968年4月,初中毕业的唐家利来到广东参军,在彭湃家乡海丰县的军旅生涯中,他因表现良好被评为“五好战士”。1971年退伍后,唐家利先后在邵阳和长沙多家企业工作,2008年退休前,一直负责单位的生产保卫和消防等工作。

退休的这些年,唐家利时不时抚摸父亲留下的抗美援朝纪念章,望着照片里父亲永远年轻的面容,他明白,对父亲精神的传承,并不是复制前人的足迹,而是要让他的精神在新时代扎根,“父亲用生命守护国土,我要做的是如何在平凡中活成一道光,成为对别人有用的人。”

如今,热心的唐家利担任小区的楼栋长,楼栋里各家各户的大事小情,小区公共设施的改善,他都尽心尽力:排查火灾隐患、调解邻里纠纷、开展义务清扫,带头组织居民清理楼道杂物、铲除小广告……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邻居因为门锁损坏又急着外出,请唐家利帮忙照看一下,他立即爽快地答应了。

言传身教,身正为范。唐家利常常给儿女讲自己父亲牺牲的故事,而他在工作中的表现和生活中的言行也深深地影响着自己的下一代——儿子在武警部队当兵,继承了长辈的吃苦耐劳,退伍后工作干得有声有色,目前是所在公司的业务骨干;女儿在一家音乐培训机构从事教学工作,成为孩子们喜爱的老师。两人都表示:“每次看到爷爷参军时拍的照片和纪念章,我们都感到非常光荣和自豪,也激励着我们将长辈勇于奉献的精神传承下去。”

“年纪越大越想带着儿女们一起到朝鲜去看看父亲,之前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未能成行,希望在有生之年能有机会去祭拜他。那个时候我就能告诉他,我的一生虽然普通而平凡,但父亲用生命捍卫的信仰,儿子正以另一种方式坚守。”唐家利说。

湘潭民警刘立忠为保护群众勇斗持刀歹徒牺牲8年后,女儿刘欣雨成为长沙公安一名刑侦民警

穿上警服,我就成了您也更懂您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邓艳红

烈士名片

刘立忠,生前是湘潭市公安局雨湖分局长城派出所民警,2015年10月26日,为保护群众面对持刀歹徒寸步不退,殊死搏斗,英勇牺牲,年仅47岁。同年10月30日,湖南省人民政府评定刘立忠为烈士。2016年公安部追授刘立忠为二级英模。

一转眼,父亲离开她已经10年了。

又逢一年清明,在湖南湘潭烈士陵园里,00后女刑警刘欣雨静静地坐在父亲的墓碑前,眼泪抑制不住顺着脸颊滑落。

10年前,她的父亲刘立忠为保护群众勇斗持刀歹徒英勇牺牲,那时,刘欣雨还只是个14岁的初中生。如今,她已成长为长沙市公安局芙蓉分局东岸派出所的一名刑侦民警,担当起守护一方安宁的重任。自从穿上警服,她越发理解父亲当年的选择了。

父亲离去8年后,她也踏上从警之路

“小时候,爸爸妈妈常带我去爬山、逛公园……”刘欣雨回忆起童年时光,那些全家人相伴的日子显得格外珍贵。在她儿时记忆里,父亲总是忙碌,在家中鲜少见到他的身影。那时的刘欣雨不理解,甚至暗自埋怨,看着别人在爸爸怀里撒娇,而自己的爸爸却总说,“不着急,我的宝贝还小,以后有的是时间”。

可没等她长大,父亲却“失约”了。

2015年10月26日,刘立忠为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在商场与持刀歹徒殊死搏斗英勇牺牲,年仅47岁。

“爸爸走的那年,我还不满15岁,对未来一片迷茫。”刘欣雨陷入回忆,“最让我心疼又佩服的是妈妈,为照顾我,她在我面前很少提及爸爸。”

刘欣雨告诉记者,父亲牺牲后,组织给予家里诸多关怀,她也参加了不少警令营活动。起初,她并未想过当警察,甚至有些抵触这个职业。但后来,在万人送别父亲的震撼场景里,在群众自发的悼念与捐款中……她渐渐懂得了警察这份职业的意义。

2019年,刘欣雨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23年通过公安院校联考,进入长沙公安大家庭,成为芙蓉公安分局东岸派出所的一名刑侦民警。

总会在工作的瞬间想起父亲

以前看电视剧《重案六组》,刘欣雨以为刑侦民警大多如剧中那般,潇洒帅气地侦破大案要案。工作后她才发现,基层派出所更多是处理琐碎日常。

“帮小区居民寻找有威胁的流浪狗,调解邻里纠纷,上门劝阻电信诈骗……”刘欣雨每日忙碌又充实。在处理这些繁杂小事的过程中,她彻底理解了父亲生前那些“失约”与“不能陪伴”。同时,父亲的敬业与为民情怀,也激励着她满怀热忱地对待每一次出警。

“亲人的离去不是一场暴雨,而是此生漫长的潮湿……”刘欣雨总会想起作家余华这句话。父亲离开10年了,她仍深陷在这离别的潮湿里,总会在工作的某个瞬间想起父亲。

有一回,一位父亲报警,称女儿沉迷手机为明星打卡,甚至被骗。接警后,刘欣雨以知心姐姐和过来人的身份开导女孩,很快化解父女矛盾。“处理这事时,我想起爸爸从前不许我玩手机,曾经许多不解瞬间释然……”

刘立忠牺牲后,刘欣雨和妈妈整理遗物,在父亲工作包里发现好多小纸片,上面工整写着姓名、电话、单位与警种。很多人不知道,父亲近视500多度,这些纸片都是他夜里在家写的。每次接处警,他都会把警民联系卡发给辖区群众,方便大家随时联系。

如今,这些手写的警民联系卡存放在湘潭烈士纪念馆,打动着众多参观者。刘欣雨却刻意不去看,因为每次看都会心痛落泪。

哥哥王勘在广西前线牺牲后仅几个月,高中还未毕业的王旅参了军

“接枪妹”接力从军保家国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洪虹

烈士名片

王勘,男,湖南省长沙县春华镇人,1959年出生,中共党员,1978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53254部队72分队班长,1979年在南疆保卫战中牺牲,年仅20岁,安葬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县。

4月2日下午,记者见到王旅时,她刚刚探望了住在长沙县军队离退休干部休养所(长沙县光荣院)的父亲王庚申。

“爸爸90多岁了,是抗美援朝老兵。”王旅说,哥哥王勘深受父亲影响,高中毕业时春华镇上来了征兵的人,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我还记得哥哥当兵走的那天,他站在大车上,不停地向我挥手,叫我不要送了,赶紧回家。”让王旅没想到的是,这一挥手,竟成了永别。

王旅清楚地记得,1979年南疆保卫战撤军后,一家人焦灼地等待哥哥的消息,“爸爸每天骑着单车去邮局问有没有哥哥的信,就这么问啊、等啊,几个月后终于收到一个包裹。我们抱着包裹,都没打开,就猜到哥哥没了。”回忆起当时的场景,王旅的眼泪再也止不住。

包裹里,一部分是王勘生前用过的物品:一套军装、一床被子、一双鞋子;另一部分,则是当时中央慰问团赠予的胜利纪念品:一个杯子、一枚奖章、一块光荣布。“哥哥一心想着保家卫国,怕我们担心,一开始根本没说他上了前线,后来我们看到报纸才知道。牺牲在边疆,也算是如了他的愿吧。”王旅喃喃道。

因战斗之惨烈,王勘所在的连队,被授予了“攻坚英雄连”称号。

爸爸妈妈失去了儿子,妹妹失去了哥哥。上过战场的王庚申,以一个党员和军人的性格,坚强地接受了儿子的牺牲。妹妹王旅则时常想起儿时哥哥对她的好:“我是家里唯一的女孩,哥哥最疼我。每次去干农活赚工分,哥哥都把我的活儿抢先干完,有好吃的,他一定会先给我……”

似是上天安排,1979年夏天,王勘牺牲后仅几个月,高中还未毕业的王旅以“接枪妹”(“接枪妹”是指在南疆保卫战中,哥哥或弟弟在战斗中牺牲后,其妹妹或姐姐参军入伍,接替兄弟的职责的特有名词)的身份参了军。

“爸爸很冷静,说抗美援朝那么多战士牺牲,没有他们的牺牲,哪有我们国家的自立,哪有我们民族的地位。儿子是为国家牺牲的,他的牺牲是伟大的,女儿当了‘接枪妹’,是全家的荣耀。”18岁的王旅,成了广东某部队的一名医疗兵。服役4年后,王旅回到长沙县,进入医疗系统直到退休。

几乎每年清明,王旅和家人都会去广西,到王勘的墓前坐一坐,说说话。今年3月24日至26日,和几位“接枪妹”一道,王旅带着哥哥爱吃的水果、花生、瓜子和烟酒,如约而至。

她在烈士们的墓前说:弟弟妹妹们传承了你们的英雄精神,在部队不同的岗位上,为国家的国防事业贡献了自己的青春,为父母争了光,为你们长了脸。

她还请烈士们放心:我们都很好地孝顺了父母。父母去世了的,生前一直想念着你们;父母仍健在的,我们会好好照顾他们。我们都过得很好,你们放心。

采访结束时,王旅说起母亲雷佩群。“哥哥牺牲后,妈妈虽然嘴上不说,但我知道她心里压了一块石头。你说巧不巧,去年她88岁去世,当天正好是3月16日,当年南疆保卫战胜利的日子。”

2003年11月衡阳救火时牺牲的望城籍消防员李代伟在父母心中“永远是好崽”

“新兵榜样”仍在守望万家灯火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祝林灿 实习生 刘雅雯

烈士名片

李代伟,1983年出生在长沙望城,2002年参军进入衡阳市消防支队石鼓消防中队,2003年11月3日在参与扑救衡州大厦火灾时壮烈牺牲。

清明前夕,在衡阳烈士陵园,李国良佝偻着身子,将一袋旺旺雪饼和两罐旺仔牛奶轻轻放在儿子李代伟的墓碑前。这是他生前最爱的零食,祭扫时总要给他带上一份。

“当年你在部队训练的时候,你姐姐总是成箱成箱地给你寄旺旺的零食。”老人喃喃道,指尖摩挲着墓碑上那张身着消防制服的年轻面容。

1983年在望城出生的李代伟,从小便显露出超乎年龄的懂事与担当。每当看到邻居有困难,他总是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一次暴雨将至,他冲进邻居家晒谷场,主动帮助他们收完三筐稻谷,淋得浑身湿透回家。

“当英雄”是李代伟从小的梦想。2002年,他从望城一中毕业,选择了部队这所大学校。“爸爸,我也要去当兵,我要接过您的枪,去完成您的夙愿,实现我的英雄梦。”离家前,他攥着入伍通知书,坚定地对父亲说。从此,消防部队成了他的新家。

入伍半年后,家人首次到部队探望,首长拍着李代伟的肩夸赞:“这小子能吃苦,我们想送他去军校!”临走前,李代伟向家人保证:“我一定会好好听话,好好训练,成为一名优秀的战士。”彼时谁也不知道,这竟成了家人见到他的最后一面。

2003年11月3日凌晨,衡阳市衡州大厦火光冲天。李代伟所在的石鼓消防中队接到增援命令后,迅速赶赴现场。时任石鼓消防中队通讯员的李代伟本不必上一线,但听到救火的警报声,他抓起头盔就往外冲,裤脚还卷着一只没系好。

作为现场供水员,李代伟坚守阵地,为火场保证了充足的水源。然而,火势蔓延迅速,燃烧面积不断扩大。李代伟和战友们毫不畏惧,坚持靠前灭火。就在他们向余火展开攻击时,大楼突然坍塌。李代伟被埋压在废墟下,壮烈牺牲。搜救人员发现他时,他双手仍紧握水枪接头,衣袋里半块焦黑的面包,是那天清晨没来得及吃完的早饭。

“没见过比他更较真的人。”战友们这样评价李代伟。训练场上,他是“拼命三郎”。入伍近一年,他很少请假外出,把一切可用的时间都用在了训练上,就连必需的日用品,都是请外出的战友代购。就在牺牲的前一天,他在进行拉梯训练时,不小心将脚扭伤,走路一瘸一跛。“脚崴了还往训练塔冲,拦都拦不住。”班长要他休息,他还不以为然。

“他总是以最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还尽他所能去帮助别人。”每月发的津贴,他除了买书,其余全用在帮扶战友和资助失学儿童上。新兵连时,父母塞给他300元,他转身借给了急用钱的战友。2003年夏,得知安徽籍战友郑永付家乡遭洪水,他悄悄寄去200元。在战友眼里,他永远是那个把自己放在最后考虑的“新兵榜样”。

“想崽啊!”这22年,每每提起儿子,母亲杨范明都会哽咽落泪。“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一直与我们同在,他永远是我的好崽。”

新兵入营,石鼓消防中队都要讲李代伟的故事:“半块面包是他的担当,没系好的裤脚是他的冲锋。”英雄从未远去,他化作消防车呼啸的警笛,化作训练塔斑驳的绳痕,守望着万家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