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合肥市民反映永辉超市多家门店接连闭店。大皖新闻记者走访发现,继天鹅湖万达店关闭后,马鞍山南路店、禹洲中央广场店、奥园城市天地店等三家门店也将于4月底终止营业。
15年老店即将清仓闭店
“家门口的店都十几年了,说关就关。”4月1日,记者来到位于合肥市包河区的永辉超市马鞍山南路店,正在店内选购商品的市民陈阿姨感叹。在该店所处商场的地下车库、店门张贴着“闭店出清 全场1件不留 低至3折起”字样的大红色条幅。
“之前就贴了公告,4月10日正式闭店,可以在明天下午来店内,大部分商品打折条码出来就可以买了。”该店内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店从4月3日至9日进行出清打折,市民可以在此期间前来选购。
谈到店铺关门的原因,一位工作人员表示,该店面积过大,店面租金十分昂贵,加上人流量变小,店内亏损严重。“我们能改胖东来模式的店会改,改不了的就会关掉。”该工作人员说,店内工作人员可能会调去其他比较繁忙的店。
正在选购牛奶的张阿姨告诉记者:“我家就住对面小区,永辉刚开业时我每周都来,现在要关了还真有点舍不得。”记者注意到,目前该店内商品较为齐全。
今年已有四家店宣布关闭
记者注意到,除了永辉超市合肥天鹅湖万达店已经于3月15日停止营业、永辉超市马鞍山南路店将于4月10日闭店外,永辉超市禹洲中央广场店和奥园城市天地也将于4月底前闭店。
根据永辉超市张贴的公告显示,禹洲中央广场店将于4月23日-4月29日进行商品出清,4月30日起停止营业;奥园城市天地店将于4月18日-4月24日进行商品出清,4月25日起停止营业。
至于闭店原因,永辉超市在公告中写道,由于之前企业经营理念与管理经验还不成熟,没能真正地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商品、舒适的卖场环境和满意的服务,也没能为员工提供好的平台和福利,辜负了大家的认可。并称2024年开始,已经启动在全国范围内的正式调改,各区域永辉超市从体制政策、卖场布局、商品结构、品质、现场环境、服务、管理标准和员工关怀等各方面进行全面的调改以及提升。
永辉超市还称公司总部正在对各项资源进行统一整合与优化,经过综合评估。闭店前消费者所持有的购物卡和会员积分均可正常使用,未使用完毕的仍可在全国其他永辉超市门店使用。
专家分析:零售企业需要不断创新
针对永辉合肥门店的集中闭店现象,资深媒体人、原云掌财经总编辑张明认为,这反映了市场竞争的激烈和消费趋势的变化。张明分析,永辉合肥门店闭店原因有多方面,一方面,合肥市场新业态的涌现,如盒马鲜生和社区生鲜店,它们在配送速度、商品品质和服务模式上更能满足当下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对传统大卖场模式造成了冲击。另一方面,消费者偏好的转变,更加注重“质价比”、即时配送和一站式服务,而传统大卖场在这些方面可能存在不足,未能及时适应市场变化,导致竞争力下降。“当然,也存在资本与战略调整,名创优品成为第一大股东后,计划关闭250至350家尾部门店以优化资源。”
张明认为,亏损和调改成本对闭店决策产生了主要影响。“持续的亏损使得企业需要采取措施优化资源配置,减少成本支出。”张明表示,从永辉的财务状况来看,2021至2024年连续四年亏损约100亿元,2024年预计亏损14亿元。截至2024年三季度,货币资金大幅下滑,现金流压力巨大。
记者梳理发现,合肥永辉超市多家门店已按胖东来模式自主调改并重新对外营业。“永辉的‘胖东来模式’能否解决根本问题尚不确定。”张明认为,“胖东来模式”强调服务和品质,但要成功复制并应用于永辉,需要综合考虑企业的文化、管理、供应链等多方面因素。如果只是简单模仿,可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深度改革和创新。
张明表示,传统大卖场模式在合肥乃至全国面临着诸多结构性挑战。首先,电商的快速发展使得消费者购物更加便捷,线上购物逐渐成为主流,对线下大卖场的客流量造成分流。其次,消费者对商品品质和个性化的需求不断提高,传统大卖场的同质化商品难以满足。再者,租金和人力成本的上升增加了运营成本。“从永辉的情况来看,其在一定程度上未能跟上消费升级的节奏,没有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和商品结构,导致市场份额逐渐被新兴业态抢占。”
张明提出,零售行业的转型方向主要包括数字化转型、强化线上线下融合、注重商品差异化、优化服务体验等方面。如盒马鲜生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提供新鲜、即时配送的生鲜产品,满足了消费者对便捷和品质的需求。山姆会员店则以会员制为核心,提供精选的高品质商品,营造出独特的购物体验。“它们的成功在于精准定位目标客户,通过差异化的商品和服务打造了独特的竞争优势。”张明坦言,未来,零售企业需要不断创新,找准自身定位,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大皖新闻记者 徐琪琪 实习生 张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