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名为《淘金米》的艺术展将黄金大米和普通大米混在一起,被质疑哗众取宠、浪费粮食,引起网友热议。
《淘金米》艺术展于3月30日在北京开展,艺术家杨烨炘当场将500克黄金打造出的1000粒黄金大米撒入总计5吨的大米中,参观者被邀请进入这个占地200多平方米的 “粮仓”淘金,幸运儿可以带走自己淘得的黄金米。
开展以来,《淘金米》吸引大批观众前来参观淘金,也引发了一场舆论狂潮。4月16日,九派新闻采访了杨烨炘本人,其否认浪费粮食的说法。“当下,人们崇尚物质和金钱,却忘记了世界上最宝贵的资源其实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粮食。黄金有价,但大米无价。将金米混杂入大米里面,让人把黄金淘出去,最后留下的是纯净的大米。”
他表示,后续这些大米不会被吃掉,也不会浪费,将以艺术品的方式处理它们,“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文化遗产’”。
展览相关的工作人员也称,策展方将配合艺术家收集场馆内的大米,不会浪费粮食。大米在本次展览中仅作为交互的语言与媒介,一定会进行回收。此外,也有部分观众在现场参与“淘金米”之后带走了大米,作为纪念品收藏。
投放到大米中的金米。图/杨烨炘艺术中心
杨烨炘还详细介绍了大米的后续处理方式——会在五月下旬按照艺术品的方式处理这些大米。因为本次展览将持续至五月底,这些大米将经过两个月与人们互动的时间。到五月底,它们已经不再是普通物理层面上的大米,而是包含着很多人的情绪,有失望和希望,还有很多期待、汗水与泪水。
他表示,这些大米绝对不会被吃掉,不管是喂食鸟兽还是给人食用,这样对待这些已经超越了普通意义层面的大米,会让人觉得可惜。他认为,这些大米最好处理方式是做成艺术品,并且保护珍藏起来,让它们以艺术品的形式长期可持续性地向外展出。
展览现场摄影图。图/杨烨炘艺术中心
面对网络上的否定质疑以及不理解的声音,杨烨炘表示理解,不同的声音也是组成这个作品的一部分,因为《淘金米》艺术展览本身就是一场“社会介入艺术”的探索研究。他认为,行为艺术最重要的是社会参与和互动,这样作品才能成立,否则就是一个人的独角戏。但让他觉得可惜是,部分发出否定声音的人并没有到达现场,“网上围观和现场参与,所感受到的情绪是不一样,所以我对那些言论的出现非常理解。”
九派新闻实习记者 孙沁怡 记者 李杨
编辑 万璇 肖洁
【来源:九派新闻】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