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千年文脉带来的“灵感富矿”,托得起青年策展人“美学试验田”的新表达——央美硕士陈颖婷怀揣公共教育的梦想,迅速找到崭露头角的机会。
这里有光彩夺目的非遗瑰宝,容得下匠人“十年磨一壶”的慢功夫——潜心制壶20余年的吴义永磨练指尖功夫,从青涩学徒成长为潮州手拉壶新一代领军人。
千年古城潮州。资料图片
这里有对标国际的科研平台,接得住工程师“纳米级精度”的硬挑战——从世界名校留学回国来潮的博士冯晓鹏,带领团队突破国内电子元件高端领域核心技术。
没有一线城市的虹吸效应,潮州这座粤东古城以“特”制胜——千年的文化基因与厚重的产业土壤,交织成潮州的城市底色。安放心灵与追求理想并不冲突,这座城正以慢生活与快发展的奇妙交响,构筑起独特的人才磁场。把工夫茶喝透的地方,自有留住追梦人的醇厚滋味。
她在古城巷陌寻找策展灵感
这几年,潮州这座千年古城迎来了“泼天流量”,天南地北的游客流连忘返,而文化的深厚魅力,也让外来人才有了更多发挥的空间。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的艺术学理论硕士陈颖婷就被吸引而来,从事自己喜爱的美术馆公共教育事业。
为什么会来潮州?颖婷说,“是机缘巧合,也是双向奔赴。”
与绘画、设计等专业相比,艺术学理论专业相对冷门,国内人才培养规模较小。这也让陈颖婷的就业选择受限。
陈颖婷。
2023年3月,广东省事业单位集中公开招聘公告发布时,陈颖婷留意到,潮州美术馆公开招聘专技人员,其中就有与自己专业相符合的岗位。陈颖婷毫不犹豫地报考,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被潮州美术馆录用,并于同年11月入选潮州市“韩江人才计划”引进人才。
留住她的,不仅是岗位和人才补贴,更是潮州美术馆给予的成长空间,以及潮州独有的文化土壤和烟火气息。
龙湖古寨。资料图片
未入职前,陈颖婷漫步在潮州古城、龙湖古寨,看见不少住宅的门匾都有精美的书法题字,还有一副副手写的对联,这让她印象深刻。
青少年在陈颖婷的引导下参观展览、聆听讲解、体验书写。
入职潮州美术馆的第二年,她以策展人的身份,见证自己策划的“字由字在——书写中的潮州”展览落地。这个书法主题的综合性展览,涵盖了书史、学术梳理、场景展示、时尚展示和文创延伸产品,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打卡,互动空间的沉浸式体验,也唤醒了不少潮州人关于日常书法的鲜活记忆。
2024年7月,展览开幕后受到了业内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还入选了2024-2025年度广东省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十大项目之一。
一个入职不久的新人,为何能够迅速挑重担?
“潮州美术馆实施轮训策展制度,给予我锻炼的平台和机会。”陈颖婷说。记者了解到,潮州美术馆自2020年开馆以来,十分重视美术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构建轮训性、专业性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结构,还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青年策展项目,为青年人才争取到了更多机会。
“字由字在——书写中的潮州”展览。
“字由字在——书写中的潮州”展览场景。
“字由字在——书写中的潮州”展览,从碑刻拓片到牌匾广告,从修车摊到灯谜台,从书法展示到文创制作,源于陈颖婷游走在潮州街巷时观察所得的灵感,在团队及社会各方的支持下,逐渐丰满、成形、延伸,构建起多元的文化艺术场域,实现了公共教育的意义。在搜集素材及创作的过程里,陈颖婷也与潮州产生了更深刻的链接。
在北上广深文博资源高度集聚的背景下,小城美术馆有着差异化发展空间。在陈颖婷看来,潮州有很多文化宝藏,非遗项目、特色民俗、美食美景等为策展提供了独特的养分。
“喜欢的事我会一直做下去,这个工作我是可以做一辈子的。”谈及未来的计划,陈颖婷说,艺术本身就是会不断地变化,她不想一成不变,希望在策展及开展公共教育上,尝试用更多样的视角了解潮州、解读潮州、呈现潮州。
“潮州是一座宝藏城,有很多亟待开拓的领域,急需各类人才去发掘,想施展拳脚,就一定能在这里有所收获、安放自我。”陈颖婷说。在繁杂的工作之余,她还喜欢爬上凤凰山感受青山绿意,也常深入古城巷陌,寻找城市的旧时光和新表达。
驻足观展的陈颖婷。
今年,潮州打出“文化+产业”的特色引才牌,以千年文脉的独特魅力和现代产业的蓬勃前景以及更加包容的人才环境,诚邀各地人才来潮就业创业。
“壶王”带出一批手拉壶艺人
左臂抬起、右肩下沉、俯身聚神,飞转的圆盘上,一团朱泥在手指的捏按挤压之下,慢慢出现光滑圆润的壶体曲线。这是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正高级工艺美术师吴义永的制壶日常。
1999年,19岁的吴义永开始接触手拉壶制作。2003年,毕业于广东省陶瓷学校设计专业的他,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谢华,潜心学习手拉壶技艺。
吴义永。
20多年过去,吴义永依然扎根潮州一心一意做壶,并带领更多手拉壶艺人,在方寸之间演绎潮州工艺美术的魅力。
潮州人“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一壶三杯,茶香氤氲,仅有巴掌大的潮州手拉朱泥壶,就是工夫茶的“官配”。据吴义永介绍,潮州的手拉壶以实用为主,因茶而生、为茶服务,与潮州工夫茶的发展相辅相成。
手拉壶,顾名思义,即采用手工拉坯法(或叫轮制法)成型。一块朱泥要在每分钟300转的高速转盘上拉坯成型,手指的每一下动作都需在0.2秒内完成,是极为考验功力的古老技法。
“但朱泥含铁量高,收缩率达15%至20%左右,在烧制的过程中极易变形,因此制壶的每个步骤都至关重要,差之毫厘便会前功尽弃。”吴义永说。
开始学制壶时,光是把坯体拉成型,吴义永就学了一个多月。“因为掌握不好力度和角度,手指经常被转盘上的石膏板磨出血。”为了学好手拉壶,他在工作台的转盘前,经常一坐就是一整天。
吴义永作品。
如今,吴义永制作的手拉壶,壶壁最薄仅有1毫米厚。这背后,是他在毫厘之间巧到极致的精湛技艺。2016年,他凭借一把精美的水平壶斩获首届潮汕民间紫砂壶斗壶大赛“壶王”称号。
近年来,他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工艺、改良技术,并融入文化内涵和时代意义,创作出仿生“梨形壶”、提梁壶、生肖壶等作品。越来越多的手拉壶艺人,在保证手拉壶实用的性能之外,主动融入传统文化、时尚设计,创作出更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作品。
潮州手拉壶产业要壮大,除了要创作艺术作品,还要生产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吴义永担任潮州市湘桥区陶瓷传统特色工艺研究中心技术总监,助力企业转型,每年生产上万件(套)工夫茶具及配套产品。
手拉壶制作现场。
“潮州手拉壶不缺材料、不缺技术,只缺人才。”吴义永坦言,目前潮州手拉壶从业者仅有几百人,急需吸引更多人才来壮大行业队伍。
过去,潮州手拉壶有“传内不传外”的传统,多是家庭式传承,或以村为单位进行授艺。为吸引更多人学习和传承潮州手拉壶制作技艺,谢华等匠人大师广收学徒、传授壶艺。同时,与高校开展长期教学合作,吸引具有美术知识的专业和高学历人才加入到手拉壶的创作中,为传统工艺发展增添新的内涵。
吴义永提到,以往制壶学习门槛也较低,培养出来的人才参差不齐。而现在收徒,更看重其是否具有陶瓷相关专业的学习背景,以及一定的审美和悟性,“当然,做壶最重要的是能坚持,耐得住寂寞”。
吴义永作品。
2010年至今,吴义永在谢华陶艺中心开展手拉朱泥壶培训,培养学员200多人,其中取得工艺师资格30多人,高级工艺师资格6人。2023年,他获得“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今年又被评为“广东省劳动模范”。
人才要发展,平台很重要。近年来,政府层面来看,潮州推动非遗工美人才传承,高标准建设大师示范工作室,在职技院校打造“文化技工”和非遗传承基地培训平台。为进一步壮大工艺美术新生代人才队伍,潮州市还开展工艺美术大师示范工作室认定,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大师扶持培养传承人,发挥工艺美术大师技艺示范引领辐射作用,促进工艺美术产业化发展。
此外,针对不同领域人才成长培育特点,潮州通过参评专技性荣誉表彰、参与重大科研项目、外出跟岗学习、在职学历提升、职称评聘、技能培训等多元化措施自主培养人才,近两年获高级职称1341人,并新增9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数量全省第一。
专心学习制壶的年轻人。
走进潮州市湘桥区陶瓷传统特色工艺研究中心,七八名“00后”青年正围在吴义永身边,专心学习制壶。他们与年轻时的吴义永一样,从零开始走上制壶之路。不一样的是,他们拥有更好的平台和机会,握紧传承的接力棒,让潮州工艺美术活起来、传下去。
海归博士在这里突破核心技术
多层片式陶瓷电容器(MLCC),被称为“电子工业大米”。它大如米粒、小似细砂,凭借纳米级多层陶瓷结构,在手机、汽车甚至太空舱里能瞬间稳住电流,是智能世界离不开的“隐形保镖”。
在人们的固有印象中,粤东的传统产业较强,新兴产业较薄弱,其实不然。在“中国瓷都”潮州孕育成长的潮州三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三环集团”),就是国内电子陶瓷元件行业的“隐形冠军”。
冯晓鹏。受访者供图
2017年,从日本东北大学博士毕业的冯晓鹏回国。这个陕西小伙子作为潮州市紧急稀缺人才被引进,跨越山水来到位于粤东一隅的潮州,入职三环集团。
彼时,国内MLCC市场正值火热,三环集团也在那一年实现MLCC无线充电产品量产,并持续加大对该板块的投资力度,开始布局进军高端市场。冯晓鹏可能没有想到,此后他的人生轨迹与公司研发的MLCC产品一起,不断刷新纪录。
“一部5G智能手机上大概有1500颗MLCC,一辆新能源汽车要用到1万到3万颗MLCC。”在三环集团展厅内,冯晓鹏拿起体积最小的MLCC产品介绍说,应用在这些领域,往往需要采用性能更为稳定可靠、电容量更高的高端MLCC。
但“高容量、小尺寸”的实现并非易事。“想要在有限体积内提高MLCC电容量,除了增加MLCC内部的叠层数,还要降低介质厚度。介质厚度越薄,则MLCC的电容量越高。”冯晓鹏说,这需要企业不断升级材料、调整工艺,技术难度极大。
为了攻克这个核心难题,三环集团组织数百位工程师开展技术攻关。作为技术“领头羊”,冯晓鹏与团队扎根生产车间一线,反复推敲试验,在国外厂商技术封锁的情况下自主创新。
多层片式陶瓷电容器。受访者供图
2022年,三环集团在高容MLCC领域实现从0到1的突破,切入高端市场。2023年,三环集团的MLCC产品实现介质层膜厚1微米的技术突破和完全量产,堆叠层数达1000层以上,有效摆脱国际大企业的封锁。
8年过去,冯晓鹏从一名研发工程师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并担任三环集团的总工程师。如今,他依然奔跑在MLCC产品研发的一线。
“潮州对于人才的生活补贴与安家补贴政策,有效缓解了初到潮州时的经济压力,企业提供的‘拎包式入住’服务和良好的研发环境,让我能够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工作中。”在冯晓鹏看来,潮州的城市节奏张弛有度,工作之余他也会抽出时间漫步韩江欣赏秀美景色。城市的慢生活与科技的快发展,成了他留在潮州的理由。
近年来,为吸引和集聚更多像冯晓鹏这样的高层次人才、青年人才来潮工作,潮州大幅提升人才引进待遇标准,重磅推出高青人才引进和优质服务保障两大核心政策文件。如骨干人才和博士、博士后人才聘期内每年分别可享受30万元、15万元生活补贴,优秀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等青年人才每年可享受2万至6万元生活补贴。
在潮州人才政策的支持下,越来越多外来高科技人才来到潮州,赋能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为潮州产业体系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乐业在广东”系列
编者按:
为进一步增强引才聚才质效,今年以来,广东部署实施“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吸纳100万高校毕业生和各类人才来粤就业创业。在此背景下,记者走访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多地市,采访在我省创业就业的新广东人,看他们为何选择广东,又是如何跨越山海实现梦想,为更多寻梦的人提供值得参考的答案。即日起,南方日报、南方+推出系列报道“乐业在广东”,敬请垂注。
在广州,有顶尖科研的锐度,也有云吞面的治愈|南方深读
他们说,创业的风吹到了湛江|南方深读
在“一路开挂”的粤北,他们一次次打破技术瓶颈|南方深读
“幸好在深圳”,他们为何这样说?|南方深读
文/图:南方+记者 许钰敏
图片:受访者供图(除署名外)
栏目统筹:伍青 何雪峰
【作者】 许钰敏;伍青;何雪峰
南方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