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贷款 费用 银行 公司 企业 车辆 万元 价格 自己的

【原创】深刻把握高质量发展的人民性品格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8 18:11:00    

作者 方文 张珍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我们要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高质量发展具有深刻的人民性品格,人民至上是高质量发展的本质特征,依靠人民是高质量发展的深厚根基,造福人民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标,人民共享是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旨归。

人民至上

高质量发展的本质特征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也是马克思恩格斯为之奋斗终生的崇高理想。高质量发展是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质态。众所周知,资本逻辑下的西方现代化发展所创造的文明是以物为中心的,这种发展模式极大地排斥人的发展。马克思对此批评道,西方文明的发展伴随着奴役、压迫和剥削,“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资本的增殖被视为最高目的,物化的社会关系终究导致了物的升值与人的贬值,发展成果只能为少数人所享用。与之截然相反的是,社会主义高质量发展创造的文明成果真正属于人民,为人民所享有,其目标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谋而合,推动人民群众的物质财富和精神境界都得到极大提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与人民心心相印,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高质量发展不是简单的发展,而是站在人民立场上,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价值旨归的发展。我们党领导经济工作,推动改革发展都是顺应人民意志和愿望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为增进民生福祉指明了方向。具体而言,新时代以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越来越讲究品质,这就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而我国在创新能力、高端产品等方面依然存在一定的短板。因此,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强科技创新,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不断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在不断满足人民对“质”的需要的基础上扩大内需,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局面,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从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依靠人民

高质量发展的深厚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毛泽东同志曾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我们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始终依靠人民,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到今天,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和基本依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阐明了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深厚根基。事实证明,新时代以来我们党正是牢牢根植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充分相信人民,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人民是发展的主体力量,这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思想。依靠人民,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尊重民意、汇集民智、凝聚民力,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彰显人民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在高质量发展政策制定方面,要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问计于民,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构建多样、畅通、宽厚、有序的民意表达渠道,把社情民意作为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自觉接受人民群众对决策的监督。在高质量发展政策落实方面,要坚决走实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在高质量发展中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党的正确发展主张有效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和自觉行动,把人民之政和人民之治有机结合起来。在高质量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要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建设,推进人才制度和政策创新,确立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地位,完善人才培养、评价和流动机制,最大限度激发广大人才干事创业的动力和创新创造的活力。

造福人民

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标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而生,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人民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呼唤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造福全体人民既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永恒动力,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我们党始终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没有任何私利,只为人民谋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高质量发展实现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不倦的奋斗目标。

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标就是造福人民,让人民过上好日子。造福人民,必须解决好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民生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进一步深化民生领域的改革,持续解决好收入分配、就业、社会保障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要创新和完善收入分配的体制机制,建构有效调节收入分配的制度体系,让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好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要建立健全就业与创业服务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新形态灵活就业者权益保障制度,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要健全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构建覆盖全民、全社会的公平公正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全体人民共享高质量的社会保障。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政策扶持、转移支付等手段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不断缩小区域、城乡、人群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发展的差距。

人民共享

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旨归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未来社会的“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回答了发展成果由谁享有这一重大理论与实践命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不仅表现为其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与幸福人生的追求者,更表现为是美好生活的享受者,人民共享与共同富裕本质上是一致的,两者始终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价值旨归。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要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公平正义是我们党追求的一个非常崇高的价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我们必须追求公平正义,保护人民权益、伸张正义。”因此,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解决好社会生活中有悖公平正义的焦点热点问题。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要注重效率,更要强调公平。必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营造富有活力、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依规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公正地参与市场竞争,形成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过程公平、规则公平的法规制度体系,严厉打击任何损害人民群众的行为,提高社会法治化水平,让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得到保障。均衡教育资源分配,完善学生资助体系,推动教育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自由流动,努力使每个孩子都拥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机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依靠人民、造福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新时代,我们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完整、准确、全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全体人民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进程中共享美好生活。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