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至21日是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的主题为“科学防癌,健康生活”。
15日,福州市疾控中心(市卫监所)发布“肺癌的核心知识”,提醒关注这个长期“霸榜”全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首位的癌症。此外,对于肿瘤防治,福建省肿瘤医院专家提醒,早筛查是掐灭肿瘤“小火苗”的关键。
关于肺癌
要懂10个知识点
“肺癌的核心知识”包括10点。
知识点1:肺癌已非绝症,而是可防可治的慢性病。
近年来,肺癌治疗取得显著进展。早期患者规范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接近90%;靶向药物和免疫药物的应用,使晚期肺癌患者生存率明显提升。
知识点2:女性肺癌高发与二手烟暴露及厨房油烟有关。
二手烟含大量有害物质,不吸烟者暴露其中,患病风险增加。女性受二手烟影响尤甚,风险约为无二手烟暴露者的1.5倍。炒炸等烹饪方式产生的厨房油烟可导致DNA损伤或癌变,是中国非吸烟女性罹患肺癌的重要原因之一。
知识点3:戒烟是预防肺癌的首要措施,同时应避免长时间暴露于二手烟环境。
吸烟者的吸烟量越大、吸烟年限越长、开始吸烟的年龄越小,肺癌的发病风险越高。戒烟可以降低肺癌的发病风险,戒烟时间越长,肺癌发病风险降低程度越大。
知识点4:电子烟并不安全,会诱导青少年吸食卷烟。
电子烟烟雾可增加丙二醇、甘油、尼古丁、细颗粒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多环芳烃等的浓度,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尤其影响哮喘患者及呼吸道疾病人群。我国电子烟使用率呈现逐年增长趋势,其中年轻人使用比例相对较高。电子烟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成长造成不良后果,同时会诱导青少年吸食卷烟。
知识点5:早筛查可改善预后。
资料显示,约75%的肺癌患者在初次就诊时已经是中晚期了,治疗起来较为困难。肺癌早期症状不明显。因此对于一些肺癌高危人群,比如长期吸烟者、有家族肺癌史的人,定期进行低剂量螺旋CT检查是非常必要的。
知识点6:低剂量螺旋CT是筛查早期肺癌的最重要手段。
低剂量螺旋CT综合了高灵敏度、低辐射和高准确性三大优势。与胸片相比,低剂量螺旋CT可明显增加Ⅰ期肺癌检出率。
知识点7:筛查出肺结节,并非一定要治疗。
绝大部分肺结节都是良性的,直径≤5mm的肺结节恶性概率<1%,直径在5至9mm之间的肺结节恶性概率为2%~6%。大部分肺结节只需要通过随访复查,就会自然吸收消散。至于哪些肺结节需要治疗,建议咨询有丰富肺结节诊疗经验的医生。
知识点8:咳嗽、血痰、胸闷胸痛和气促是肺癌的常见症状。
如果出现以下表现,要高度警惕肺癌可能:持续刺激性干咳,无痰或少痰;痰中带血或咯血;气短或喘鸣,听诊可闻及局限性或固定性哮鸣音;持续发热,抗生素治疗效果不明显;体重降低;出现杵状指(趾)、关节疼痛、男性乳腺增生等不明原因、久治不愈的非肺部症状;出现声音嘶哑、颈动脉怒张、锁骨或颈部淋巴结肿大等肿瘤局部侵犯及转移的体征。
知识点9:病理检查是确诊肺癌的金标准。
病理诊断被认为是许多疾病临床诊断的金标准,特别是癌症。这种检查方法对于癌症的确诊率高达99%以上。
知识点10:肺癌患者要重视定期随访复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复发、转移或相关并发症。
肺癌是一种慢性病,它的治疗之路很漫长,也很复杂,不是治疗结束就可以不管不顾,患者必须按照医嘱定期复查,以免延误病情。
无症状≠安全
早筛≠普通健康体检
那么,对于其他肿瘤又该如何预防呢?福建省肿瘤医院专家提醒,所有的肿瘤预防都要做到“早筛,掐灭‘小火苗’”。
“相对于治疗,预防更为重要。”省肿瘤医院体检中心负责人介绍,肿瘤早期筛查是科学防治癌症的重要一环。
需要提醒的是,“无症状=安全”是致命幻觉,恶性肿瘤早期常无明显症状,一旦出现发热、消瘦、乏力等症状,往往已进入中晚期,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早期癌症筛查能在症状出现前(临床早期)发现肿瘤,显著提高治愈率。部分早筛能识别癌前病变,通过及时干预(如内镜下切除或药物治疗)阻止其进展为癌症,降低因癌死亡率,实现“防癌于未然”。早期恶性肿瘤的治疗方式往往比较简单、费用比较低、创伤比较轻,产生的医疗经济负担小。
此外,早筛≠普通健康体检。早期癌症筛查体检是指肿瘤专业人员运用专业技术手段和方法对受检者进行检查,通过获取受检者高危因素,个性化地制定筛查方案,以达到肿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因此早筛是针对高风险人群的精准防控。
以下人群建议早期癌症筛查:年龄40岁至75岁者、有肿瘤家族史者、有癌症高危因素接触史或职业暴露史者、癌前病变者、有不良生活习惯者(如长期吸烟、酗酒、高盐或高脂饮食);有慢性疾病者(如乙肝/丙肝患者、HPV感染者、慢性胃炎患者)。(记者 陈丹 通讯员 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