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教科书上,刘禅一直被定义为软弱无能、贤愚不辨的傻子。其评价以“扶不起的阿斗”、“乐不思蜀”最为有名,然而历史往往是后人涂脂抹粉的结果,如果刘禅真是一个昏聩无能的反面人物,又怎么可能当了41年太平皇帝,在任期间国内政治相对稳定,投降逊位之后得善终呢?
结论只有一个:刘禅不聪明,但至少不蠢!
刘禅任帝共计41年,是三国时期所有君王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刘备临终托孤时,刘禅只有17岁,为防止刘禅败家,刘备特意叮嘱:“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刘禅遵照遗命,事无巨细都交给了诸葛亮,“以父事之”。大权独揽的诸葛亮并未因此掉以轻心,相反派董允为统宿卫亲兵,时刻监视刘禅一举一动。在《前出师表》里更是如父亲一般,严厉教训刘禅“远小人”,隔断刘禅与外廷的一切联系,保持自己绝对权威同时,对这位“傀儡”儿君保持警惕。
反观刘禅在诸葛亮执政期间,从未和诸葛亮发生任何冲突,除了日常吃喝玩乐,一没做伤天害理的事情,二没干扰诸葛亮政令。即便对北伐不支持,也从未提出坚定的反对意见,全方位支持了诸葛亮的各项决议。仅仅这一点,刘禅就要比许多外强中干,自作聪明的君王强许多倍。
对于北伐,刘禅非常清楚三国的实力,蜀国根本无法战胜魏国,不止一次委婉地规劝诸葛亮说:“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诸葛亮一死,刘禅立刻停止了空耗国力、劳民伤财的北伐。
刘禅不傻,他知道自己的能力不如诸葛亮,索性就把权利连同信任一起交给了诸葛亮,保持蜀国高效稳定的政治局面。虽国力最为薄弱,但井井有条。诸葛亮死后,继续延用诸葛亮的措施,重用诸葛亮所选拔的人。谯周和董允上书劝谏刘禅,同样的内容如果换作孙权和曹丕,早就一怒之下砍了两位大臣的脑袋。但刘禅不理会也不生气。虽不能从善如流,但能不妄杀大臣,依然难能可贵。
在人事任免上,刘禅也表现出过人的一面。鉴于之前的丞相制权力过大。刘禅取消了丞相一职,以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以蒋琬为大司马,相互制约,相互牵制,以微妙的政治平衡,掌握着最终的权力。杜绝了魏国被司马懿篡位的事件发生。这一高明的政治举措怎么可能是智商低的人做得到的呢?
再说当曹爽与司马懿争权被杀后,曹家一系基本被铲除干净,夏侯霸叛逃到蜀国,面对曾经的宿敌,刘禅丝毫没有因为夏侯霸父亲夏侯渊被黄忠所杀而影响,而是轻描淡写,宽慰提心吊胆的夏侯霸:“你父亲的遇害,非我先人所为。”简简单单就把陈年旧仇抹得干干净净,让夏侯霸安下心来。
曹魏兵临成都城下,虽气势汹汹,但以成都的物资和兵力储备,完全可坚守城池子等待援军到来。但刘禅非常清楚此时蜀国大势已去,即使苦苦支撑,也不过苟延残喘,徒劳损失无数生命而已。一旦城破紧跟起来就是报复性的屠城。与其百姓遭殃,还不如开门投降。自己背上了卖国的骂名,却保全了满城百姓的生命。
亡国之君等于把生命拱手交到他人手里。此时的刘禅只有一个目的,活下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必须装憨卖傻,坚决不让司马昭起疑心,在表面的麻木和愚懦的背后,潜藏着过人的狡诈和机智。用卓越的演技骗过了狡猾的司马昭。
这是一场只有聪明人才能活下去的博弈!很多人觉得刘禅没皮没脸,但如果刘禅不这样做,他能活下来吗?显然是不能的。
一句“此间乐,不思蜀”,让给司马昭和所有人一样,彻底把刘禅看成了傻子。杀一个傻子不能带来任何好处,所以司马昭留下了刘禅的性命,更没想到这个“窝囊废”比自己还多活了几年。
历史就是这样,所有的评价都是后人基于“有色眼镜”的判读,而不是设身处地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公允的说,刘禅确实不是优秀的君主,没有任何政治建树,但作为普通人,刘禅又是优秀的,明知不可无而不为,保全了自己,并让更多的人活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