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贷款 费用 银行 车辆 公司 价格 企业 万元 自己的

理论随笔|张海莹 吴一平:协同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21 08:43:00    

□张海莹吴一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密切相关,加快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抓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指对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进行合理评估和利用,以最大化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最大化。县域经济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具有区域性、特色性、个性化和差异化的经济特征。长期以来,农村经济发展受制于地形地貌和交通条件,传统的产业转移等区域协调发展措施在农村地区难以适用。而当自然资源资产成为和金融资产、物质资产同等重要的资产形式,自然资源资产产生和提供的生态产品通过价值实现可以和资金、厂房等同样带来收入,农村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条件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不同于资金、设备、交通要求极高的第二产业,部分以调节服务为主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对基础设施投资要求较低,只需保护好当地生态系统,即可从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中受益,实现高投入产出比。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举措。区别于一般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地主要在城市,生态产品主要来源于广大的农村地区。在现有市场环境下,农业收入主要依赖于可耕地,然而,部分农村地区受制于地形地貌,耕种困难,需承担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职能,获得的经济收入有限。也有部分地区虽土壤条件良好,但山高沟深,土地零散,无法进行现代化机械生产,发展大农业。通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这些原先的不利因素都可通过生态系统服务付费、农产品加工、生态农产品种植与休闲旅游等产业融合的形式培育新兴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幅增加农村收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对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和技术能力要求相对城市较低,且多数生态产品所需劳动力少,进入门槛低,农民利用自有土地即可提供生态产品,甚至可以兼业生产,最大化发挥当地资源和人力资本优势。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相辅相成。具有绿水青山资源禀赋的县域存在价值转化的潜在空间,能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进一步使绿色发展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首先,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能。通过合理开发和利用生态资源,促进绿色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推动县域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其次,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助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减少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坚实基础。最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形成双赢局面。一方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资源和环境保障;另一方面,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市场基础和技术支持,二者共同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改善县域生态环境,提高居民收入,增强地方经济实力的关键。传统的高速经济增长模式,强调“先破坏、后治理”和“重利用、轻保护”,导致区域自然环境过度开发,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等问题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普遍困境。随着生态保护投入的不断增加和资金累积效应的逐步显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带来了经济效益的显著提升。生态保护转移支付金额的增加和对资源密集型二产发展的严格限制,有助于资源向更清洁的三产流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在传统粗放型发展受限和环保目标双重激励下,县域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新型经济发展路径的动力不断增强,地方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调动。

河南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系统类型多样,但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且分布不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受到约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加快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动河南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持续增加财政投入。体现政府对全国性、区域性生态公共品供给的公共职能,进一步助推生态环境高度敏感县域经济向生态环境友好型产业升级。在测算转移支付资金时将生态产品供给质量、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等生态因素纳入考量,降低转移支付对县域经济激励的弱化效应,更好地激励县域充分利用生态环境资源探索经济价值转化、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

加强生态环境考核的激励约束力度,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建立生态产品总值GEP综合考评体系,反映区域生态保护的实施成效和生态破坏的损害程度,与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形成双评价,双考核,推动GDP和GEP双增。进一步明确产业准入正面清单,加强土壤污染治理技术应用,提升县域应对环境突发事件的能力。

大力开发生态产品,统筹转型发展。建立生态资源产权制度和生态价值核算制度,解决定价方法和定价机制问题,确定不同功能生态产品的核算方法和技术规范,培育生态产品的主体市场。提高生态产品的输出功能和价值,包括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源、安全的土壤、物种的保育、气候变化的调节、生态系统的减灾能力、农林产品、生物质能、康养旅游和文化产品等,增加就业岗位,刺激经济增长。

推进区域品牌认证,实现生态产品溢价。明确县域农业主导产业,按照“政策扶持、科学管理、龙头带动、科技引领、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充分发挥特色农林产品的地理、区位、种植、科技、品牌和市场优势,探索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逐步形成地域特色鲜明、产业集群发展的新格局。

探索开展生态交易,促进生态资源向生态资本转化。打造生态权益交易数据平台,推动碳汇、排污权、林权等权益交易,开展森林覆盖率、空气质量、重点流域出境水质等指标交易,解决生态产品市场需求主体缺失问题。建立生态产品政府采购机制,将生态产品优先纳入政府采购目录。

(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