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贷款 费用 银行 车辆 公司 价格 企业 万元 自己的

优化分类体系 激发高校办学活力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19 09:40:0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全国教育大会以及《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都对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发展作出重要部署,深刻表明持续优化高校分类评价制度已成为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支撑。

分类体系应兼具动态性与多维度。高校分类既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也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分类的目标、逻辑和标准各有侧重,产生的效果也各不相同。从国际经验来看,成功的分类体系往往具有动态性、多维度的显著特征。以美国的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体系为例,该体系从学位授予水平、教学任务、专业设置、学制和机构规模等多个维度对高校进行分类,并根据高校数据动态调整分类框架,鼓励高校根据自身的优势和使命,明确办学定位,避免同质化竞争。欧盟推行的“大学地图”(U-MAP)项目是一个多维度、用户驱动的高等教育机构分类及描述性工具,用于识别在某些维度和指标上表现相似的高等教育机构,旨在更好地理解和利用欧洲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多样性。

国际经验表明,高校分类并非对学校进行等级划分,而是为了便于政府的管理和社会大众了解高校,同时激发高校办学活力,引导其在各自领域追求卓越。

坚持分类评价激发高校内生动力。近年来,我国在高校分类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在政策层面,我国已构建起较为系统的分类评价制度框架。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要“推进高校分类评价,引导不同类型高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和水平”。随后,教育部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等配套文件,不断突出高校分类评价的立德树人目标以及质量与贡献导向。其中,教育部出台的《关于深化新时代高等学校评估改革方案》,提出了不同层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推动高校教育评价改革中的“权责清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高校分类,《纲要》也提出了分类的原则性指导要求,彰显了我国坚持分类评价激发高校内生动力的决心。

在地方层面,我国各地也因地制宜探索了高校分类体系,并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效。例如,浙江省推行了“二类六型”本科高校分类体系,将全省本科高校分为综合性研究为主型、多科性研究为主型,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多科性教学研究型,综合性教学为主型、多科性教学为主型6种类型;上海市实施了“12宫格”高校分类评价体系,按人才培养主体功能和承担科学研究类型将高校划分为学术研究型、应用研究型、应用技术型和应用技能型4类,再按主干学科门类、主干专业大类将高校划分为综合性、多科性、特色性3个维度进行评价。

然而,当前实践层面仍存在一些亟待破解的难题:一是办学特色化进程仍需深入推进。笔者通过系统研究1270余所本科高校的章程发现,虽然高校普遍强调“特色办学”,但实际上一些高校仍存在办学目标定位趋同等问题。二是政策执行效果尚待提升。部分高校在自主选择时,不愿意选择相对“低层次”的类型,导致以分类为取向的政策在执行中遇到阻滞。此外,由于很难将评价结果与资源分配有机结合,评价结果对高校的激励和引导作用究竟如何尚有待进一步观察。

立足国情持续优化分类体系。当前,我们必须立足中国实际,持续优化高校分类体系,更好地激发高校的办学活力。首先,在《纲要》确立的基本分类原则基础上,进一步因地制宜优化高校分类框架。可以考虑在定类之下,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为高校定“亚类”的两维,建立高校数据库,吸收国际高校分类框架的经验,引导高校自主定型、描述性定型,精准确定自身发展定位,从而增强高校的发展活力。

其次,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高校的发展变化和社会需求,定期评估和更新分类结果。在适当范围内,允许高校在不同发展阶段调整自身定位,以激发办学活力和创新能力。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特别是进入人工智能时代,面临中美教育科技人才博弈的宏观形势,一系列新问题、新技术、新行业、新产业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发展战略,积极适应外部形势变化,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动态的分类体系不仅能够及时反映社会需求的变化、引导高校优化资源配置,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还能够促进高校之间的良性竞争,防止高校因过度追求某一类别的共性要求而忽略自身的优势特色,从而有助于构建良好的高等教育生态系统。

最后,建立配套的评价激励机制。根据高校的分类和定位,实施差异化的资源配置和政策支持,让不同类型的高校都能感受到发展的动力和空间。同时,要进一步强化分类评价的“以评促建”功能,加强对评价结果的分析和使用,推动高校根据评价结果自主诊断、持续改进,从而切实激发高校办学活力。

(作者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副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25年03月19日 第05版

作者:刘益东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