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看人,我先说一个“灰箱理论”,如果说黑箱是一无所知的系统,白箱是完全透视的对象,人就像介于二者之间的“灰箱子”。我们无法得知它内部是怎么运作的,也就是我们其实无法“洞察人心”。
但灰箱有一个特点,就是它能反馈、可观测,它能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观察者就能够从它的反应里,总结出模式和规律。这也是为什么,了解一个人是有可能的。
对灰箱进行把握的方法,就是 “制造输入-观察输出”,对人来说,我们要做的,也就是有效调取信息,和合理解读信息。
你可能会问,什么是我说的信息?
假设我们见到一个人,他传递出来的,当然包括语言信息,也包括非语言的信息,身体动作、语调语速、神态表情,都属于我们说的信息。
但是我在这里说的有效调取信息,还有一层重要的意思,那就是:如果你想把一个人看得全、看得准,你首先要知道:获得了哪些方面的信息,才算比较全面地了解一个人?
其实我们跟一个人打交道,只要对方不是刻意隐瞒,像工作经历、教育背景这样的信息,都是显性的、容易获得的——一个人名校毕业,那大概率智商不低,一个人工作三五年就做到总监的位置,进取心和工作能力应该都不错。
这些信息有用,但肯定不够。
看人要看一个人的行为风格个性特质。而关于行为风格个性特质,我总结有四个关键点。如果你把这四个点抓住了,看人基本不会跑偏。
先说这四个点是什么:
第一、自我评价倾向;
第二、人际合作风格;
第三、内在诉求;
第四、稳定性。
这四个点,我把它叫做观察锚点。
为什么叫观察锚点?首先它们在每个人身上都比较恒定,一旦定位住,你对一个人的判断不会走得太偏;其次,它们都有可行的观测方法。也就是说,这四个点,是你了解一个人的有效抓手。
下面我会一个一个来解释它们代表什么。
自我评价倾向
首先是自我评价倾向。
自我评价倾向,说的是一个人习惯性地高估还是低估自己,也可以把它叫做自我认知倾向。这个特质的外显,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一个人显得自信还是不自信。
为什么自我评价倾向是第一个要观察的点?
首先,它对我们在后续了解过程中的信息校准很重要,对方如果是一个高估自己的人,你从他那里得到的信息,就要打折去听,如果他是一个容易低估自己的人,你可能就需要带个放大器去看。
其次,自我评价倾向跟一个人的风险意识也有很大的负相关。一个过度自信的人,很有可能会忽略风险,会有不客观的乐观;而一个自我评价偏低的人,风险意识太强会导致保守,不敢去主动发起或承担有挑战性的事情。
当然,我们往深了说,自我评价倾向也能体现一个人跟自己的关系:他是一个容易认可自己的人,还是容易自我否定的人。
人际合作风格
第二个锚点我们叫人际合作风格。
这个概念听起来有点大,但其实只需要抓住两个维度,一个叫能量值,一个叫边界感,我们就能定位一个人的人际合作风格。
一下子扔出了三个概念,你可能有点晕,没关系,你往下听就明白了。
一个人的能量值,很多时候你可以把它等同于内在动力大小,这跟一个人是不是拥有比较大的事业梦想、是不是愿意去搞事情有很大关系。
一个形象的比方:一个人是1.0排量的小QQ,还是4.0排量的越野车?
有的人天生动力和欲望强烈,有目标也有行动力,有的人则相对比较佛系、无欲无求。这就是能量大小的区别。
那什么是边界感呢?
我们说人跟人之间,都是有边界在的,也就是分“你我”、分“彼此”,但每个人边界感强弱是不一样的。边界感强的人天然会不喜欢涉入别人的事情,也不喜欢别人侵犯自己的领地。
一个边界感强的人,跟一个边界感弱的人在一起,边界感强的人通常会觉得不太舒服。
我们有时候在评价人的时候会说,“这个人对人很挑剔”,其实这也是边界感强的一种表现。如果你容易看谁都不顺眼,你可能就是一个边界感很强的人。
也就是说,边界感跟我们说的包容度有关。
边界感强的人因为总是倾向在自己和别人之间划出界线,他跟外界产生连接的可能性就比较小,而边界感弱的人,跟外界容易产生广泛的接口。我经常喜欢打这么一个比方,就是你如果把人想象成一个插线板,有的人只有两个接口,而有的人有七八个接口。
通常来说,那些跟不同的人都能谈到一起、能展开合作的人,是边界感比较弱的人。边界感弱的人,比较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社交圈大。
值得说明的是,能量的大小和边界感强弱,都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比如一个边界感强的人,可能在专业领域做的很出色,但是可能就不太适合去做那些需要整合各方面的人和资源的事情。
能量也不是越大越好,如果一个人的能量和他的能力不匹配,可能会让自己和身边的人都痛苦。
理解了能量和边界感,接下来我们可以把它们两两做一个组合,能够组合出四种类型,并且我给这四种类型起了一组比较形象好记的名字,分别是:大平台、独立王国、协作者、匠人。
我在下方放了一张图,用四象限的形式,示意了这四种不同的人际合作风格。你可以看看。
简单地说,大平台型的人因为边界感弱而拥有很强的合作属性,只要有空间,大家都能来谈,而且因为能量值大,他们的事业梦想也会比较大,他们喜欢的是“众人拾柴火焰高”,你出一把力我出一把力把事情做大;
独立王国型的人,虽然也有事业心,但是由于边界感强,他们需要别人都按着自己的方式去做事,所以跟人合作的时候,他们需要主控权,一旦主控权受到威胁,他们可能就会放弃合作。
协作者相对比较多见,他们看起来很随和,人际沟通界面很友好,很愿意去支持别人,有的时候你会觉得他们随大流,而且也不太喜欢抛头露面。
匠人型的呢,就比较独特,他们在平时可能会显得有点高冷,不太愿意主动跟人产生链接,对合作这件事情不是太主动,但是他们会非常关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在自己的领域做得比较精深,但如果你期待他们能在更大的领域发挥作用,你会发现他们的动力并不强。
这就是我们说的人际合作风格的四种类型。
内在诉求
下面我们进入第三个点,内在诉求。
内在诉求,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想要什么。
这里我直接借鉴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的三大需要理论。这是社会心理学里非常经典的一个理论,说的是:人作为社会动物,有三种高层次的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权力需要、成就需要和亲和需要。
权力需要指的是追求掌控权和影响力,追求“发号施令”,注重自己的地位。
成就需要指的是追求有挑战性的目标,希望把事情做得完美,喜欢克服困难解决难题带来的成就感。
亲和需要指的是追求建立友好亲密的人际关系,希望自己被人接纳和喜欢。这三种需要,不是非此即彼,每个人身上都有,但是不同的人,主导的需要不一样。有的人可能是“一支独大”型的,也就是一种需要主导,有的人可能是“两高一低”型的,比如成就和权力需要都强烈,亲和需要不太强烈。
内在诉求是一个人做事背后的动力机制,可能会激励一个人,也可能会阻碍一个人。
比方说,一个成就需要显著强于其他需要的人,对他来说,只要一件事情足够有挑战,能够证明自己的能力,他可能会不在意做这件事的回报;
如果是一个权力需要很强的人,会很难接受得了默默无闻的工作,他们会喜欢能体现影响力的事,比方说喜欢演讲、喜欢说服别人,他们也会追求出色的成绩,但他们并不像高成就需要的人那样是为了个人的成就感,而是为了获得地位和权力。
而对亲和需要强的人来说,跟别人的关系保持友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这样的人会避免竞争和冲突,即便做某些事情能让他获益,但如果会带来人际冲突和关系损害,他们就会尽可能回避。
这是我们说的第三个点,内在诉求。
稳定性
第四个观察锚点,叫做稳定性。
这里的稳定性,底层是情绪的稳定性,根据现代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的研究,情绪稳定性,很大程度是天生的。它跟我们说的一个人是不是敏感、情绪调节能力的强弱有关。
要注意的是,情绪稳定性表现出来,不只是一个人会不会有明显的情绪波动,它有很多层次的外在表现,比如自我管理能力,工作中的稳定表现,意志的坚韧性,压力状态下的处事灵活性,不同场景下的行为一致性,等等,这些都或多或少跟情绪稳定性有关。
我们一般会说稳定性好还是差,或者说稳定还是不稳定,但是我更喜欢用一对比较中性的词来表述,也就是一个人是“敏感”还是“钝感”。
敏感的人内心情绪起伏会更频繁,波动更大,但是这样的人往往思维速度比较快,感受力会比较强,有创造力;钝感的人表现稳定一致,如果跟这样的人合作,他对你来说是非常可预测的。为什么我们要单独把稳定性抽出来,作为一个观察锚点?除了上面说到的原因,还跟我们搜集信息本身有关。
如果一个人的稳定性好,我们在搜集信息的时候相对比较简单,如果我们观测到对方是一个比较敏感的人,那么有可能他的外在表现在不同场景下是多变的,我们更需要多角度搜集信息,以免以偏概全。
本讲小结
总结一下,我们说了观察人的四个锚点,分别是:自我评价倾向、人际合作风格、内在诉求和稳定性。
它是我大量实践,总结出的一个不算太复杂、但又足够全面的识人框架。
这四个锚点,就像是你心里头的四个账户,你跟人打交道的时候,从对方身上获得的各种信息,都可以用来填写这四个账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