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程序是指当一方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得到法律保护的过程。具体而言,起诉的程序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1.编写诉状:诉状是指起诉人向法院申请民事诉讼的书面材料,必须明确诉讼请求和事实依据等内容。
2.提交诉状:起诉人应当将诉状递交至被告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并缴纳案件受理费。
3.立案审查:法院应当对提起的诉讼进行立案审查,核实起诉人和被告的身份,并审查诉状和相关证据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4.开庭调解:在立案审查的过程中,若法院认为可以调解,则会安排开庭调解。调解达成协议,案件得以了结。
5.开庭审理:如果无法达成调解,法院将安排开庭审理,听取双方当事人的陈述和辩论,对证据进行审查,最终作出判决。
6.判决生效:法院作出判决后,若无异议或上诉,判决书将发生法律效力。如果被告方不服判决,可以在法定期限内上诉至上级法院。
民事诉讼程序有七大特征,包括:公权性、强制性、程序性、特定性、自由性、规范性和正当性。其中,规范性体现在其对法官的自由裁量进行限制,以满足国家和社会对维护统一的法律秩序的需求。
一、本案应由被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法院对各类案件的管辖范围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通常情况下,民事案件由被告住所所在地的法院管辖。例如,如果甲要向乙讨债,就必须在甲住处所在地的法院提起诉讼。但是,如果是交通事故赔偿案件,则一般需要在事故发生地的法院提起诉讼。对于房产继承纠纷案件,必须在房产所在地的法院提起诉讼。如果原被告双方均居住在同一县,并且不存在管辖权争议,则可直接到所在县法院提起诉讼。
二、原告指的是与案件直接相关或是其合法权益遭到侵害的人。
并非所有人都有资格向法院提起诉讼,案件必须与原告存在法律利益关系。甲是与案件相关的原告。然而,如果甲的父亲提起诉讼,则不被允许,因为张某并非向甲的父亲借款。如果甲本人确有事不能亲自到法院起诉,可以委托其父亲或其他亲属前往,但必须提供书面授权书。
三、有一个明确指定的被告人。
应当以侵犯你合法权益的人为被告。在案件中,若涉及张某,则被告应为张某个人,而不能将其家人列为被告。当然,如果有证据表明张某借款用于家庭开支,则可将张某和妻子一同列为被告。
四、需要具备明确的起诉要求、客观存在的事实和充分的理由。
若要打官司,必须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法院方能进行审理并做出判决。对于甲方的这起案件,其诉讼请求应为:“被告张某归还甲方1000元借款以及延期支付的利息”。
五、提交法院所需的文件材料。
首先,需要撰写一份符合规范的起诉状。其中,必须包含原告和被告的基本信息,如姓名、住址、职业、年龄和工作单位,并陈述清晰的诉讼请求、事实和理由。其次,原告需要提供主要证据的复印件以及个人身份证复印件。对于此案件,必须提供两份诉状、两份证人书面证言以证明张某确实借款,以及一份原告身份证复印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