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本论》第一章第一节中,马克思提出商品具有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先来说说使用价值。
这个概念其实很好理解——使用价值就是商品的实用性。
换句话说,就是商品能满足我们的某种需求。
比如一杯咖啡的使用价值是提神醒脑,一部手机的使用价值是让我们可以打电话、上网、发消息。
每一种商品都有自己的使用价值,这也是它存在的理由。
如果一件东西不能满足任何需求,那它根本不可能成为商品。
想象一下,如果一个苹果不能吃,一件衣服不能穿,那它们还能卖出去吗?
显然不行。
所以,使用价值是商品存在的前提。
但马克思提醒我们,使用价值虽然很重要,却并不是商品交换的关键。
一个苹果对你有多重要,不决定它能卖多少钱。
那什么决定了商品的交换呢?这就要说到商品的另一个因素了——价值。
价值是商品的隐藏属性,和使用价值不同,价值看不见摸不着。
你能感受到一杯咖啡的香味,却不能直接看到它的价值。
那价值到底是什么呢?
马克思告诉我们,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
想象一下,你在商店里看到一件衣服。
无论这件衣服多漂亮,它的价值其实是由制作它的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越多劳动投入,商品的价值就越大。
但这里有一个关键点——不是所有劳动都创造同样的价值,只有在社会必要的条件下,劳动的时间和质量才决定商品的价值。
比如,如果有个工人手工做了一双鞋,花了整整一周时间,而另一位工人用现代机器一天就能做完两双鞋,那么社会认为后一位工人的劳动才是“必要劳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才是真正决定价值的标准,而不是个人劳动的长短。
现在我们看到了,商品既有使用价值,也有价值,这两者是对立的。
使用价值强调商品的实用性,而价值强调它能在市场上交换的劳动力。
这两者虽然是商品的基本属性,但并不总是统一的。
比如,空气对我们来说有巨大的使用价值,因为没有它我们不能生存,但空气却没有“价值”,因为它是免费的,不需要通过劳动来获取。
同样,一些奢侈品可能对我们日常生活毫无用处,但因为它们需要大量劳动和资源才能生产出来,所以它们有很高的价值。
在每一件商品中,使用价值和价值同时存在,二者是统一的。
这种统一性体现在,商品必须同时具备使用价值和价值,才能进入交换领域。
如果一个商品没有使用价值,那么它就没有交换的意义;
反之,如果商品没有价值,它也无法在市场上进行交换。
但是,二者同时又是对立的,这种对立性是基于以下几点:
1.使用价值是具体的,价值是抽象的。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的某种具体需求的功能,而价值则体现为商品中凝结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例如,一瓶水的使用价值很具体,它能解渴。
但它的价值却是通过抽象劳动决定的,与其他商品的价值是可以比较和交换的,尽管它们满足的需求不同。
2.使用价值指向消费,价值指向交换。
使用价值只能通过消费来实现,而价值则在交换中体现。
商品必须首先具有使用价值,才能被消费者所购买,但生产者却关注商品的价值,因为价值是生产者在市场中获得回报的基础。
举例来说,生产者制造一辆自行车,其最终目的是获得利润(价值),而消费者购买这辆自行车是因为它的使用价值——方便出行。
生产者追求的是商品的价值,消费者关注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这就形成了一个矛盾。
在商品经济中,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商品的交换过程中:
商品交换是以价值为基础的,但交换的前提是使用价值。
这意味着商品的交换价值是生产者关心的重点,但只有商品具有使用价值,消费者才会购买它。
因此,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目的不同,一个关心商品的交换价值,另一个关心商品的使用价值。
比如,一台电脑的生产者希望它在市场上以高价值卖出,但如果它的使用价值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即便它的价值很高,也没人愿意购买。这就体现了使用价值与价值之间的矛盾。
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并非静态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斗争并不断发展的。
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并不会导致商品生产的停滞,反而推动了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生产者为了获取更多的价值,会不断改进商品的使用价值,这促进了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提升。同时,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也促使生产者不断调整生产方向,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
资本主义条件下,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往往通过市场调节来暂时解决。
但这种解决方式是暂时的,随着生产关系的矛盾积累,必然会导致更深层次的社会危机。
马克思主义认为,最终的解决方式是在消灭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基础,让社会生产回归满足人类实际需要的方向。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中固有的矛盾。
使用价值满足人们的需求,价值反映商品在交换中的社会属性。
这两者在商品中统一存在,但在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它们常常处于对立状态。
资本家追求的是商品的价值,而消费者关注的是使用价值。
正是这种对立推动了生产的不断发展,但也加剧了资本主义制度内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