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南大街位于老常州外子城金斗门南,据清《康熙常州府志》记载,南大街明清时称“大街”。
从清《常州府城城厢字号全图》显示,南大街北起府直街(北大街)甘棠桥,南至千禧桥(弋桥),东接千秋坊、东大街、延陵东路、青云坊、双桂坊、青果巷,西连织机坊、西大街、延陵西路,横沟弄、新街巷、铁市巷、孙府弄、西瀛里。
南大街全长约五百米,街宽仅3米,后拓宽至约12米。二十世纪二年代,府直街改称北大街,大街即改称南大街。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至七十年代中期,南大街还曾改名为“向阳中路”。
1980年代南大街
明、清时期,大街内商业繁荣,有很多名门望族居住于此。清末,这里拥有朝廷和地方旌表的尚书、解元、忠节等牌坊十余座。
1980年代南大街
明清以来,南大街一直是常州府城的繁华之地,商贾云集。它也是常州最早的商业街区,并带动了周边地区和巷弄的商机。
据史料记载,唐代时常州的商贸市场已经初具雏形,城内已有市场、店铺,相对集中在后河两岸,相当于原来的小营前文化宫一带,即现在的延陵路中段。
宋代,常州的商业随手工业发展而日趋繁盛,慢慢的沿后河向前河发展,许多店家与作坊也随市河而兴旺。
明永乐年间(1403到一1424年),常州已成为全国三十三个较大的手工业发达和商业繁华的商埠之一。
明末清初,常州不但织布、织锦业日益兴盛,而且也是土特产、外来商品集散的交汇之地,形成了木、豆、米、花纱布、百货、南北货、中西药、茶食酒酱坊、饭店、栈房、娱乐、典当、银行等四十多个行业,共有近五百家商铺。云集在南北大街就达二百至三百家,其中不乏有许多百年以上的老店。
民国初年,洋货、日货大肆进入本地店铺。
1940年代南大街
特别在南大街就有多家洋行、洋铺,其中也有如京广货外来商品进入,但上海商品货物很快占有了主导地位,整个一条南大街都是店连店,铺接铺,鳞次栉比。
西瀛里、双桂坊、青果巷、青云坊的老字号众多,如:老天泰茶叶、真老卜恒顺梳篦、童宁远 药店、“瑞和泰” 南货、老九昶皮箱、同昌绸布、同和绸布、恒有银楼、恒义银楼、信裕银楼等等。
其中,童宁远药店创办于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年) ,至今已达四百多年之久。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 日寇侵华,同年11月常州沦陷,南大街的繁华街区被日寇侵略的战火焚毁。
解放后,南大街新建了百货大楼、新华书店、影剧公司、和平电影院等,群众小百货、瑞和泰南货、“真老卜恒顺”梳篦、义隆素菜馆、红牡丹理发厅、香港皮鞋店、义大绸布店、大观园书场、百草堂梨膏糖等等是享誉全城。
2000年之后,南大街改造,原貌与古迹基本无存,南大街两侧完全被新建南大街商业楼宇与莱蒙都会步行街取代,只有南大街名称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