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ǎo zhǎng yīng fēi sì yuè tiān
草长莺飞二月天,
fú dī yáng liǔ zuì chūn yān
拂堤杨柳醉春烟。
ér tóng sàn xué guī lái zǎo
儿童散学归来早,
máng chèn dōng fēng fàng zhǐ yuān
忙趁东风放纸鸢。
作者简介
高鼎(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字象一,又字拙吾,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他的诗善于描写自然风光。
字词注释
拂堤杨柳:垂柳的枝条轻拂堤岸。
醉:陶醉,沉醉。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弥漫的烟雾。
散学:放学。
纸鸢:风筝。鸢,老鹰。
诗词译文
草长莺飞正是春光明媚的二月,杨柳轻拂河堤似乎正沉醉在春天的薄雾中。孩子们早早的就放了学,忙趁着东风放起了风筝。
特色赏析
明清两代放风筝盛极一时,高鼎的这首小诗就描绘了一幅清代村童嬉戏放飞风筝的图画,同时描绘了春天江南乡村的风景,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前两句写自然之景。早春二月,绿油油的小草钻出地面,轻捷的黄莺在空中飞翔。垂柳在风中轻拂堤岸。远远望去,迷蒙的春烟令人心醉,好一派秀丽的江南风光啊!后两句写人之景。孩子们早早放学归来了,憋闷了整整一个冬天,他们也该好好玩耍了,只见他们兴高采烈地放飞一只只风筝。一个“忙”字,把小孩子们迫不及待的心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全诗有景有人有事,语言清新,格调明朗,是清代儿童诗中的代表作。
知识百科
风筝又称纸鸢。传说战国时墨家代表人物墨翟,曾制作过木鸢。后来,木匠祖师爷鲁班又做出了竹鸢。西汉蔡伦发明纸后,才出现了纸鸢。从五代开始,人们在纸鸢上加上哨子,其鸣如筝,故称"风筝"。
早在公元七八世纪,中国的风筝就向东传入朝鲜、日本;16世纪又由马可·波罗传入欧洲,再经欧洲传入美洲和澳洲。现在,中国的风筝已远销世界。
拓展延伸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宋]志南《绝句》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五代]冯延巳《谒金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