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楣是 正门上方门框上部的横梁,通常由粗重实木制作而成。在古代,门楣不仅是建筑结构的一部分,还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反映了屋主的身份和地位。
门楣一般采用粗重的实木制作,有时也会使用石材。其结构包括一个横梁,横置于门框内上端,用以固定门轴顶端的门臼。
门楣上通常会嵌有正六角形的方木或圆木,称为“门档”或“门簪”。若为石门,标示的质料也为石。门楣上还会涂以油彩或图画,或写上吉祥福寿等祝语,以彰显屋主的身份和地位。
在古代,门楣的修建有明确制度,只有朝廷官吏所居府邸才能在正门之上标示门楣。普通平民百姓是不允许有门楣的,即使是大户人家,没有官面上的身份,也不能在宅门上标示门楣。因此,门楣也成为了一种地位的象征。
门楣悬挂在老宅大厅门外的屋檐下,位于大厅大门之上。其下端通常有流苏花穗,排列整齐,颜色由大红、金黄、绿色、蓝色、水红色五种颜色相间变换,形成五彩夺目的效果。
综上所述,门楣在古代建筑中不仅起到了支撑和固定的作用,还通过其装饰和标示,体现了屋主的社会地位和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