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头鹀,中国鹀科鸟类,您认识吗?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6-24 16:33:24    

褐头鹀(学名:Emberiza bruniceps):是雀形目鹀科的鸟类,体重20-29克,体长150-184毫米。褐头鹀雄鸟夏羽头、喉及上胸黄栗色,头顶黄色较著;背及肩呈橄榄黄色,并具黑褐色羽干纹,腰和尾上覆羽纯金黄色;小翼羽暗褐,具灰黄色窄缘;翅和尾黑褐色,羽缘近白色,外侧一对尾羽较淡并具一稍淡色的楔状斑;颈侧及下体均呈金黄色;腋羽、翼下覆羽和翼缘均为黄色。雌鸟夏羽和雄鸟相比,羽毛黄色成份很少。上体灰褐色,各羽均具发黑的轴纹,头和背相同;后颈纯色,下背和腰灰褐色,后者次端沾黄色,翼、尾和雄鸟相似,眼先、眼周灰白色,耳羽淡褐色,颊和下体灰黄色或沙灰色,微沾黄色。冬羽:与夏羽不同在于较沙褐色,特别是喉和胸部沙褐色尤显著。 幼鸟羽色和雌鸟相似,但较染棕色,上体色近纯,仅在背部有半掩的黑色条纹,耳羽或颊淡棕褐色,翼覆羽和次级飞羽同色,均棕褐色,下体淡灰黄色,下喉、胸和体侧淡沙棕色,两胁微沾黄色。 虹膜褐色;嘴浅灰褐色,上嘴和嘴尖褐;脚红褐色。



中国为夏候鸟。每年4月中下旬至5月迁来中国新疆繁殖,9-10月开始迁离繁殖地到印度越冬。繁殖期间多成对或单独活动,非繁殖期则多结群活动,而大群可达数十及至上百只的大群。在树上和草上,也在地面觅食。食物以植物性为主,其中以各种谷物最多,也有草子和野生植物种子,繁殖期间也吃部分昆虫,而幼雏多食昆虫和昆虫幼虫。

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开阔平原地带的各种灌丛和草丛中,尤其喜欢栖息于无树或有稀疏树木和灌丛的干旱平原、溪流、芦苇塘和农田地带,也栖息于半荒漠、荒漠和沙漠中的绿洲的裸岩荒山和山区荒地,有时甚至于出现在多水的人造景观中和住宅附近的树上。海拔500-2000米,在中亚塔吉克斯坦,夏季海拔高度在3000米左右。



繁殖期5-7月。通常雄鸟较雌鸟早10天到达繁殖地,雄鸟到达繁殖地持立刻开始寻觅巢位,并站在巢位附近灌木顶端或高的草茎上鸣叫,对形成后不久雌鸟即开始在灌木上或前一年干草丛中营巢,距地高10-80厘米。巢呈杯状,外层结构较松散,主要由草茎和草叶构成,有时掺杂有花梗,内层较紧密,用细草茎、须根等细软东西构成,有时还掺杂有少许兽毛。巢的大小为外径11-16.3厘米,内径5.7-9.2厘米,高7-10.8厘米,深3.8-6.2厘米,1年繁殖1-2窝,每窝产卵3-6枚,多为4-5枚。卵呈白色或淡绿色,被有红褐色斑点,也有灰红褐色或紫灰色斑点。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