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最早太师椅的演变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4-10 22:32:55    

摘要

太师椅是古家具中唯一用官职来命名的椅子,它最早形成于宋代,由于它并不是按照外形特征或功能特征来命名的家具。

于是它的形制的发展变化 更多的受到当时社会礼制、习俗文化的影响,甚至在各个时代太师椅所指的椅形都截然不同。

关键词: 太师椅 交椅 圈椅 扶手椅

1、太师椅的原型——宋代交椅

太师椅的原型是宋代交椅,而文椅是由交椅发展而来的。交机即古代的胡床,北方人称之“马扎”,民间俗称折至凳。

胡床本是一种无靠背的简易坐具,当人们在其座屉之上增设靠背之后,它便成为一种可倚可坐的椅子。由于这种椅子的四足成对相交,故以其形名之“交椅”。

从现有的传世绘画和已发掘的墓葬壁画看,交椅是宋代始见的新型家具。宋代交椅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直后背交椅,是不带扶手的:另一类为圆后背交椅。

圆后背交椅样式可分为有搭脑与无搭脑两种,搭脑前曲作扶手的靠背交椅,通常称“太师椅”。

这种椅通常为圃搭脑、竖向靠背式,椅圈合围成形,有的椅圈做成三段曲,有的在靠背附加荷叶形托首

圆后背交椅运用广泛,多设在中堂显著地位,显示其尊贵而崇高的特殊身份。

有关太师椅名称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张瑞义的《贵耳集》。书中提到“今之校椅,古之胡床也,自来只有彬格样,宰执侍从皆用之。

因秦师垣宰国忌所,偃仰,片时坠巾。京伊吴渊奉承时相,出意撰制荷叶托首四十柄,载赴国忌所,遗匠者顷刻添上。凡宰执侍从皆用之。遂号太师样。”

文中提到的秦师垣,即当时任太师的大奸臣秦桧。

这段记载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秦检坐在那里一仰头,无意中头巾坠落。吴渊看在眼里,便命人制做了一种荷叶托首,由工匠安在秦检等人的椅圈上。

太师椅由此产生,太师椅这一名称也由此传开。这段文字除了告诉我们太师椅的名称由来以外,还清楚地说明,当时的太师椅就是带有荷叶托首的交椅。

2、元明时期的太师椅

交椅形成于宋代,而流行则在于元、明两代。在明代时,“太师椅”的名称仍很流行但椅形已不是指带荷叶托首的交椅了。

传世的元、明交椅实物,我们今天尚可见到。但被宋代人称之为太师椅的那种带荷叶托首的交椅却从历史上消失了。

究其原因,可能与秦检其人有关,由于人们唾弃秦桧,与秦检有瓜葛的这种交易也就容易被排斥了。

但更重要的原因是这种附加荷叶托首的交椅结构复杂,有失坚固,当初“奉承时相”特地作几件尚可,如果作为广泛使用的家具,局限就太大,因而不久就归于淘汰。

明代人常把圈椅称为太师椅。圈椅的出现,从现在掌握的材料来看,当在明代。它最突出的特点是有一个圆形的椅圈,这是受宋代圆形搭脑型交椅的影响和启迪而创造出来的。

《万历野获编》中说:“椅之有括倦联前者,名太师椅。”这里的“括椿联前者”就是指圆形的椅圈,也就是“拷佬样”

圈椅和交椅完全不同,前者是框架固定结构,后者是可开可合的折叠结构,两者造型上也有明显的区别。

从家具分类学上说,它们分属不同的亚目。因此明代的太师椅和宋代的太师椅虽然名称一致,实际上并没有直接承的关系。

圈椅是利用了椅圈抱腰的舒适感而专门设计的,背板微向后仰,座面宽大.腿足较高造型十分大方、舒适。

在明代,圈椅种类进一步增多,制作工艺更为精细、合理。所以圈椅因结构更加合理、牢固,造型优美、大方,深得当时人们的喜爱,而取代圆后背交椅,成为备受推崇的“太师椅”

明代的太师椅传世实物很多,多有十分精美的。例如载于《中国花梨家具图考》的一件大圈椅,舒展稳重,气度宏大,就是明代太师椅的杰出代表。

3、太师椅在清朝的延续

清代以来,太师椅这一名称仍为人们和工匠所沿用,但具体所指既不是带荷叶托首的交椅,也不是圈椅,而是一种风格稳重、尺寸稍大的扶手椅。

从史料中我们得知,清代把屏背式扶手椅称为太师椅。清人李斗《扬州画舫 2 录》引《工段营造录》说:“椅有圈椅、背靠椅、太师椅、鬼子诸式”。

把因椅和太师椅并提,说明清代太师椅不是指的交椅和因椅。

清代把屏背式扶手椅称为太师椅,除了对使用这种椅子的官宦、长辈们表示尊敬外,还因为这种椅子多用狮子纹作装饰。称其为太师椅也就不足为奇了。

尽管说清式家具是明式家具的一种承袭和延续,但由于时尚和审美标准都产生了变化,所以清式家具并没有明式家具那样的简洁疏朗,相反却将其一些弊端“发扬光大”。

明代的太师椅在结构上舒展稳重,很有气势,但演变到清代却变为直线式结构,它的骨架粗壮坚实,雕饰堆垒,冗繁笨重,一味追求富丽华贵。

在清代所有的家具中,其呆滞的结构,僵直的线条最为集中,与人体的曲线、曲面相去最远。

中国的古典家具在结构和造型上有束腰和无束腰是两个很重要的系统。所谓束腰,就是指家具立面向水平方向凹人的部分。

无束腰的家具在中国出现很早,明代家具多是无束腰的,也兼有有束腰的。但清代家具却将束腰这一形制大加发扬,以至成为滥用。

对此,有的学者评价道:“椅子很少有束腰,因为如果有了束腰,便会影响腿足从中穿过,上下只好两木分做。严格说来,是不合理的做法。

清中期以后,有束腰的椅子反多于明及清前期,这是重形式而轻结构的一种表现。”

清代太师椅的弊病还不仅于此,它并不注重椅子的功能与人体的舒适相结合,它放弃木结构家具的造型特点,“四足形态仿青铜器,略似鼎足”它追求的是青铜器的那种凝重厚实的效果,选料极大。

由于大直径的名贵木材缺乏,清代甚至不惜采用了在杉木内芯外面包贴红木的做法,务求其粗大笨重。

它的靠背和扶手一反明式家具的线型结构,椅面过宽,椅背又高,扶手问距离也大,坐太师椅时臀部难以与椅背贴合,腰部容易后倾,这样腰部与椅背问会有一个弧度,腰部处于悬空位置,最易受损的颈椎第五节、胸锥第八节、腰锥第三节会负重很多。

不倚靠时,腰部过于前倾,腰椎问盘所受到的压力和剪切力就会相应增加,时问久了容易造成肌肉损害。

甚至腰椎问盘损伤;而且装饰方法也出现了不顾木材本身纹理特点而一味潜心于采用裸漆、描金、嵌螺锢、嵌大理石等小技,总体格调庸俗、委琐、额预,呆滞僵化,笨重无比,充满了市场气。

总的来说,清式太师椅虽然在造型工艺上有了进步,但是从家具本身的造型艺术的发展规律来若,却有衰退之感。

4、总结

太师椅是古家具中唯一用官职来命名的椅子,它最早使用于宋代,最初的形式是一种类似子于交椅的椅具。

在明代时,将上部安拷佬样椅圈儿的圈椅称为太师椅。

到了清代,太师椅成了一种扶手椅的专称。此时上的太师椅已经完全脱离了舒适,而越向于尊严。

由于太师椅,并不是按照外形特征或功能特征来命名的家具,于是它的椅形的发展变化更多的受到当时社会礼制、习俗文化的影响。

太师椅的椅形所指,虽然一直在变化,但是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一直很崇高,当大官,坐太师椅,这是中国古代文人和老百姓,共司的美好愿望。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